第11部分(第4/4 頁)
失了一場大火,詩中的‘二六火後’指的就是這件事。那個時候,大殿兩廊都燒燬了,只剩下靈主殿、玉皇殿、藏經樓幾處。這場大火燒得才叫慘啊,整個東華觀佔地共有300多平方丈,燒掉的就有200多平方丈。”
真巧啊,上清寺失火毀壞,應該也是那段時間。如果按老曾的說法,前上清寺的廟產,有可能從江邊的麵粉廠到口腔醫院背後,那規模也非常大啊。
連續兩個規模宏大的道觀,在26年左右失火毀壞,真的是巧合而已麼?八十年了,這些歷史誰能搞得清楚呢。
小敏問:“那個‘御製碑贊’被燒掉沒有?”
老曾抬起頭來:“資料上沒有講,如果是在藏經樓,應該還在的。”
潘天棒對小敏說:“搞清楚了吧,這張圖是藏經樓的地道圖。不管那塊石碑還在不在,那下面,都有一座密室,裡面藏著東西,在等我們去挖!”
“聰明的小夥子。”我一拍潘天棒的肩膀,洗涮了他一句。
“那我們還喝啥子茶喲,馬上去挖寶,挖老喝燕窩,我現在就去借個剷剷。”潘天棒說。
“那裡住著人的,現在去挖寶,你不是借個剷剷,是挖個剷剷。”老曾調笑道:“現在太晚了,明天白天去看看再說”。
“你啷個曉得住倒人的?”潘天棒還不死心。
老曾說:“東華觀藏經樓,我正好了解過。”
老曾給每個茶碗都補上水,才接著說:“1926年,地方誌上講,由於廟子燒得差不多了,重慶警察廳就準備將東華觀收歸公有,開一個農貿市場。但當時的政府很懂得保護歷史文物,沒有批准。
地方誌上記載,公署批覆:根據《修正管理寺廟條例》,寺廟不得廢止解散,廟產不得侵佔沒收,所以有幾年,東華觀還有恢復的機會。“
這件事情我倒好象在網上看到過,許多網友感嘆八十年前的舊政府都懂得保護文物,而我們現在卻在城市發展中失去歷史。
老曾的話在繼續:“可惜啊,30年代潘文華市長擴大重慶城市規模,修了幾條出城路,凱旋路就是其中一條。這條道路只能從東華觀裡面穿過,再次影響了東華觀的修復,東華觀從此就消失了。
只剩下前殿,所以現在叫做藏經樓。那個時候從正面看,還有三間屋。
從30年代到1956前以前,藏經樓一直住著道士,只是解放後,東華觀的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