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攻韓,奪回了上黨郡,又在趙國故地初置太原郡。
這個態勢,我們都能看明白,還是“遠交近攻”。
但在接下來謀奪大梁時,秦軍卻暫時受挫。
魏安厘王在情急之下,把信陵君請了回來,拜了相,又給了兵權。當年因“竊符”事件兩人結下樑子,信陵君就一直客居在趙國。
信陵君因為救邯鄲而天下聞名,有他做號召,這次回國果然糾合起了趙、韓、楚、燕,組成了五國聯軍以抗秦。這在當時,堪稱是了不起的壯舉。
莊襄王見大勢不好,急令已進軍到大梁附近的蒙驁趕緊撤回,又增兵函谷關嚴防死守。
就在秦軍回撤的路上,與聯軍發生了激戰,結果被聯軍抄了後路,蒙驁大敗,逃回函谷關。聯軍趕至關下,與秦軍僵持了一個月,終究不能奈何秦國。
呂不韋在戰敗後並未氣急敗壞。他分析了局勢,知道滅國的事還是要悠著點來,於是對蒙驁仍重用不疑,感動得蒙驁發下毒誓:“再攻韓,非死必勝!”
然後呂不韋就使出離間計,派使者到魏國去散佈:信陵君威望這麼高,完全可取魏王而代之。
凡是領導,百分之百都怕這個,只要有了這種輿論,再忠心的下屬也坐不穩位置了。安厘王果然上當,奪了信陵君的相印、虎符。信陵君氣不過,也就花天酒地、不再上朝,哥倆兒又鬧掰了。
三年之後,信陵君就死了,秦國就此少了一個最危險的敵人。
呂不韋的這一招,採取的是“促使對方犯錯誤”之術。在失敗之後,這一招很有用,比急於反撲要有效得多。
第二十一章《呂氏春秋》是偉大的治國綱領(3)
他的武功如此,而在文治方面,更是大有可圈可點之處。
呂不韋執政之初,採取了“修先王舊臣,施厚德骨肉,而布惠於民”的辦法,第一照顧好老幹部,第二籠絡住利益集團,第三讓老百姓得實惠。這個組合拳,真是千古明智的統治術。
呂不韋在短短几年中做的這些事,為後來嬴政上臺鋪平了道路。
其實幾乎所有的客卿,都是對得起大秦的,呂不韋也是一樣。
前面說過,秦國的政治自他執政後,在原有狠辣的基礎上,又加上了柔和的成分。
呂不韋還一反過去魏冉時期封閉的人才政策,向六國敞開大門。他養的門客,多至3000,各家各派的信徒都有,囊括了儒、道、法、兵、農、占星、陰陽、縱橫等流派。其中有一位,就是後來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的李斯。
呂不韋在思想上的寬容,使得秦在統一六國之前,就建立了一個集當時智慧之大成的意識形態體系。
他藉助這些“外腦”,開始考慮如何統一、統一以後又如何進行長久統治的問題。打天下,不難,因為要打的物件已經爛掉了;而保天下就難了,因為是自己要開始爛了。
這些思想智慧,就集中在他組織門客編寫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裡。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有很多論述涉及政治學,但此前沒有一部是有組織地為建立一個大帝國而準備的。《呂氏春秋》的編纂,開了實用政治學的先河。
諸子之書各有擅長,像《呂氏春秋》這樣融匯各家理論的,絕無僅有。
以前,學人多嘲笑呂不韋不學無術,搞了這麼一個雜拌兒出來,而以現代眼光來看,這恐怕是我國最早的自由主義著作。
《呂氏春秋》在後世的地位一直不高,估計是知識分子因憎恨秦始皇“殘暴”而株連到這部書。
秦始皇最不該的,就是沒采用這部書的思想,仍是像先輩那樣,採用了急功近利的法家體系。法家的辦法,是快刀斬亂麻,局外人看著也痛快;可一旦實施起來,天怒人怨,崩潰就在眼前。
激發呂不韋要編撰這本書的,是戰國後期著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
四位公子風流倜儻,仗義豪俠,都結交了不少賓客。呂不韋以他們為標杆,覺得秦之強大,天下無敵,卻在意識形態上乏善可陳(諸子百家無一個出自秦),這是秦國之恥。於是他也廣招天下學士,厚而待之。
那時各國有很多才辯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養起來的,神閒氣定,寫出了傳世名作《荀子》。呂不韋也如法炮製,命食客將各自見聞都記下來,精心組織成篇。
這部《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分為“八覽、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