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到,一定是信陵君乾的!於是派兵3000,星夜去追信陵君。
這當然為時已晚!信陵君一行早已到了鄴下,並向老將軍晉鄙出示了虎符。果然不出侯嬴所料,晉鄙起了疑心,不肯交出軍權,說要再請示一下魏王。
朱亥厲聲喝道:“元帥不肯聽從王命,便是反了!”說著,從袖子裡抽出一柄鐵錘,重有40多斤,對著晉鄙的腦袋就是一擊。可憐老將軍捱了這一錘,頓時氣絕身亡。
隨後,信陵君整頓了隊伍,遣散了老弱,父子兄弟同在的,只留下一人。如此剩下8萬精壯,各個都願為其效死。
邯鄲有救了!信陵君登上戰車,身先士卒,帶著浩浩蕩蕩的魏軍猛撲秦營。邯鄲城裡,平原君也開啟城門接應,兩軍合為一處,聲勢更加浩大。
秦軍主帥王齕沒有防備,倉促迎戰,轉眼間就損失了一半人馬,只得倉皇逃回汾水大營。
那邊楚國也派了春申君黃歇,領兵前來援救。
天下的四位“名公子”,竟然來了三個!秦軍的形勢陡然逆轉,昭襄王見攻下邯鄲無望,只得傳令解圍撤軍。
范雎的老友鄭安平率兩萬秦軍,紮營在邯鄲東門,被魏軍截斷了歸路。鄭安平想想沒法,嘆道:“我本就是魏人啊!”便索性投降了魏軍。
楚國的援軍聽說秦軍已退,半路就班師回國了。韓國趁這個空當,發兵奪回了上黨十七城。秦軍長平之戰的戰果,到此全部喪失。
這是昭襄王的心頭之痛。此時距長平大捷,僅僅才過去三年啊。
中國的事情,往往是失敗了就一定要進行人事清理,因為總要有個人來負責。
第二十章范雎請罪(2)
在邯鄲圍困戰的後期,秦軍面對壓力,“多失亡”,也就是逃兵不少,情況很不妙。白起聽說後,冷嘲道:“當初大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
昭襄王聞言大怒,強令白起復出帶兵,白起還是稱病不起,說局面已經這個樣子了,還怎麼打?我老白,寧死也不做“辱軍之將”。
昭襄王心裡壓抑,又不能說是自己失誤,總要處罰一個人來解解氣,於是免去了白起“大良造”的官職,降為士兵,令其遷居到陰密(今甘肅靈臺西)去守邊。但白起這回是真的病了,未能成行,在咸陽滯留了三個月。
這期間“諸侯攻秦益急,秦軍數卻,(告急)使者日至”,前線簡直有崩潰之勢。昭襄王更加遷怒於白起,派人強制遣送白起離開咸陽。
昭襄王又與范雎等人謀議,白起被貶出咸陽,心中一定有怨恨,還不如處死算了,省得他破壞大局。於是昭襄王派使者拿了尚方寶劍,在離咸陽10裡遠的杜郵,追上了白起,傳令讓白起自盡。
白起縱然是能消滅諸國100多萬軍隊的戰神,但現在不過是小兵一名,還能如何?
在伏劍自刎前,他仰天嘆道:“我怎麼得罪老天了,到了這地步啊?”恍惚了好一會兒,又說:“我是該死。長平之戰,趙降卒有數十萬人,我使詐將他們全都活埋,這就是足夠死的理由啊。”
白起這叫“死非其罪”,秦人都很憐惜他,後來都自發地祭祀他。而山東六國聞之,諸侯皆飲酒相賀。
說來,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軍白起,還是昭襄王的本家呢,也是嬴姓,他是秦武公的後代,秦武公有個兒子叫趙白,後人就叫了白氏。
無論是昭襄王殺白起,還是白起屠趙人,都是嬴姓後人在兄弟相殘。這裡邊,就潛藏著一個問題:兒子生多了有什麼用?可是中國的古人就是想不明白。
白起死了,按說范雎去掉了一個心頭大患,可是他也遇到了難纏的問題。前面說鄭安平率領兩萬秦軍降了魏,這鄭安平怎麼能當上將軍?還不是范雎推薦的。秦法有規定,某人犯罪,舉薦人要連坐,范雎本人連帶三族(父、子、孫)都要蹲監獄。
法律無情,范雎也只好向昭襄王請罪。
好在昭襄王對范雎還沒有什麼想法,反而怕范雎有想法,對他賞賜更多了。可是兩年後,又出了問題。
當初范雎頂著“張祿”的名頭,之所以能被昭襄王發現,多虧了謁者王稽的引薦。當范雎做了頂級的文臣之後,王稽卻仍是宮中的內侍,王稽就偶爾提醒了范雎一下。
范雎當然一點就透,明白自己發跡太快,還是要有一點人脈基礎才好,於是向昭襄王提出:“王稽推薦我有功,不應該還是個謁者。”
昭襄王一高興,就任命王稽為河東太守,三年內不用匯報工作,順便把鄭安平也安排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