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人等戍邊,長期駐屯。秦始皇還給士兵們派去了15000名剩女作為婚配。在長期戍邊的政策下,才慢慢平定了百越。
在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後,又徵發50萬罪徒去南疆屯墾戍邊,最後才搞定了這片蠻荒之地。
秦始皇的第六個負面“功績”,是大巡遊。
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級別最高、跑路最長的旅行家了。從稱皇帝時起,到最後死在巡遊途中,11年中進行了5次大巡遊,耗時佔統一後的一半還多。
始皇帝出巡,有多大的派頭?透過幾個細節,我們不難想象:浩蕩的車隊中,前50對車是鼓車,上有鯨皮大鼓。出行時,百面大鼓齊擂,震天動地。後面是衛士執戈,肅立車上,再往後是執戟騎兵。
等前衛隊過完了,才是核心部分。先過的是開道的“辟惡車”,由警衛司令——“太僕令”親執弓箭,觀察四方,警示惡人。然後是護駕的“警蹕車”,上立威風凜凜虎賁勇士,再後面是500名輕騎、200名刀斧手,簇擁著始皇帝的豪華龍車。後面還跟著一輛古代的空調車——轀輬車(即溫涼車)。
再往後是從屬之車,載著嬪妃、近侍、文武大臣。僅從屬之車就有81乘,取九九之數,車隊源源不斷有5裡之長。
這樣排場的出巡,令現代人愧不可及。
秦始皇的出巡途中,常有一時興起,與天奮鬥。第二次出巡到泰山,他決心舉行“封禪”。
這是一種古禮,大概只在傳說中才有,就是在泰山頂上祭天,此為封;在附近的梁父山頂祭地,此為禪。
秦始皇請來了70名魯地的儒生,向他們諮詢應該如何封禪。儒生們七嘴八舌,意見不一。秦始皇聽得不耐煩,斥退了他們。最後,冒著瓢潑大雨上了山,按照秦族以往祭祀白帝的古老禮法,拜祭了天地。這是中國古代有可靠記錄的第一次封禪。
當時民間有一個說法,說是“東南有天子氣”,秦始皇就老往東南跑,要去壓一壓那裡的天子氣,免得500年後出外姓的天子。為此,他還把“金陵”改名為“秣陵”。
他東臨大海,在琅琊刻石,歌頌秦帝國的豐功偉績;又把徐福打發去找蓬萊三山,空等了三個月不見迴音。
到彭城以後,他想起當年的周之九鼎,有一鼎掉落在泗水之中,便發動千人下水去撈,但一無所獲。
在湘君祠一帶,因湘水上風大浪急,阻擋了巡遊隊伍。始皇帝心有敬畏,把隨行博士叫來問:“湘君是什麼神?”
博士說:“是堯之女,舜之妻,葬於此。”
什麼,女人也敢如此!始皇帝大怒,發動刑徒3000人,把湘山上的樹統統砍光,露出紅土,成了個“赭山”。
傳說當初舜帝南巡,死在了途中,他的兩個妃——娥皇和女英,為追隨他而溺死在湘水。後世有名的“湘妃竹淚”,典故就來源於此。
這一切傳說,都不足以讓秦始皇敬畏。
因為——我才是開天闢地者。
第二十九章一切只為了能輝煌地死去(1)
秦始皇這樣不安於宮廷,拿一多半的時間往外跑,實際意義並不大。依我看,多半是因為新鮮。自古以來能擁有這樣大一塊疆土的君主,還不曾有過,所以他要盡興跑遍大好河山。
可是,他的功績中有如此之多的敗筆,不可能不招致民怨。秦法嚴苛,連說也不許人民說,於是必然會有千奇百怪的反抗形式爆發出來。
他在世時,反抗還是零星的;他一死,這股力量就開閘一般釋放出來了。
就在他第三次巡遊時,路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忽然路邊躍起一個大力士,甩過來一隻百餘斤重的大鐵椎,“咔嚓”一聲巨響,把秦始皇龍車後面的一輛副車擊得粉碎。
椎是一種兵器,具體什麼樣子,就是古戲裡的銅錘一類。
那刺客趁著衛士們混亂,一溜煙跑了。李斯等率人在周圍一帶搜捕了半天,毫無所獲。
原來,這是張良謀刺秦始皇。
張良在故國韓國滅亡後,逃出城去,散盡家財要謀殺秦始皇。他後來見到了一位高人倉海君,倉海君為他推薦了一位力士,打造了一隻重120斤的鐵椎。
張良和力士躲在道邊,看得準準的,本來可以一擊而中,但秦始皇的龍車還有一輛副車,兩車一模一樣,故佈疑陣,力士判斷失誤,砸爛了空空的副車。
秦始皇終於偵知事情是張良乾的,於是下令全國大搜捕三日,卻搜不到張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