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種種想法。音樂還沒有放完,歪呆已經沉沉地睡過去。
卡雷爾?馬爾基維茨像一個老人那樣開著車,每到一個交叉口,總是左顧右盼,慢慢吞吞,猶豫不決。他是個只會在晴天開車的司機。平常,只要有一點點起霧和結霜的影子,車子就會待在車庫裡,他會走下馬薩利恩路的陡峭山路,去貝諾奇乘公交車到工廠路,他在那裡的一家地板廠當電工。雖然亞麻油地氈已經漸漸被淘汰,但是奈恩廠裡出來的產品還是進入了數以百萬家庭的廚房、浴室、門廳。從皇家空軍退伍的卡雷爾?馬爾基維茨也因此過上了體面生活,一直心懷感激。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此忘了自己當初為何離開克拉科夫。沒有人能從那種充滿了背叛和不信任的環境中全身而退,尤其是像他這樣在大屠殺開始之前就已離開的波蘭猶太人更是如此,屠殺令他根本找不到一處有家的感覺的地方。
他必須重新開始生活,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他先人的家庭並不十分虔誠,因而放棄宗教信仰並不讓他覺得失落。柯科迪沒有猶太人——他記得剛到此處不久就有人這樣告訴他。他的感覺十分清楚:“這便是我們想要的。”於是他便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甚至還在天主教堂舉行了婚禮。他學會了如何在這個陌生、與世隔絕的地方找到歸宿感。連他自己都驚訝,為何得知一位波蘭人最近當上教皇會令他產生強烈的自豪感,這些年來他很少想到自己是波蘭人。
當日夜企盼的兒子終於降生時,他已年近四十。這無疑是快樂的源泉,但同時也是焦慮的開始,從此,他有了一樣不能失去的東西。這是一個文明的國度,法西斯無法染指此地,無論如何,這一點世所公認。但是德國曾經也是一片文明的國度,沒有人能料到當一個國家的貧困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後會發生什麼,任何一個承諾拯救眾生的人都會找到他的追隨者。
最近,發生了越來越多讓人害怕的事。民主陣線正暗地裡發展勢力,罷工讓政府越來越不耐煩,愛爾蘭共和軍的炸彈襲擊給政客們以採取高壓政策的理由,那個領導託利黨的娘們兒大談移民對本土文化的衝擊,舉國上下遍佈不安定的種子。
於是,當亞歷克斯?吉爾比打電話告訴他兒子在公寓要待整晚時,卡雷爾?馬爾基維茨沒了主意。他要讓兒子在自家的屋簷下受自己的護衛。他把自己裹得暖暖的,叮囑妻子做上一鍋湯和一包三明治。然後他穿過整個法夫郡去接兒子。
他開著那輛老舊的沃克斯豪爾,整整花了近兩個小時才跑完那艱難的三十英里。不過,當他看到西格蒙德和夥伴同住的房子裡的燈光時,立即覺得如釋重負。他停好車,拿起食物,向屋子走去。
起初,沒有人回應他的敲門。他小心翼翼地跑到雪地裡,透過燈火通明的廚房窗戶向屋裡張望,房間裡空無一人。他一邊拍打著玻璃窗,一邊喊著:“西格蒙德!開門,我是爸爸。”
他聽到一陣下樓的腳步聲,接著門開了,英俊的兒子出現在門口,滿臉笑容,張開雙臂表示歡迎。“爸爸,”他光著腳跑到雪泥地裡擁抱父親,“我沒想到你會來。”
“亞歷克斯打電話來的。我不想看到你孤單一人, 所以我來接你。”卡雷爾一把摟住兒子,心頭還是七上八下。愛,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德盤腿坐在床上,唱盤伸手可及。他正一遍又一遍地聽著自己的座右銘,“閃耀吧,瘋狂的鑽石。”他剛剛擺脫了母親在聽完他彙報的一切後說的一大堆關切到令人窒息的話。剛開始,母親的話還讓他覺得舒坦,可是漸漸的,喋喋不休的關心讓他承受不住了,他說自己想單獨待一會,就逃走了。母親覺得兒子是個知識分子,因為他能讀懂法文書,她還不知道,只要上了大學法語是必學課程。
蒙德對暴力一無所知,最近一次與暴力的接觸讓他渾身顫抖,侷促不安。他不敢說自己為了羅茜?達夫的死而感到難過,她曾不止一次當著他朋友的面奚落他,讓他在別的姑娘身上屢試不爽的打情罵俏戰略完全失靈。但是他為羅茜的死把他置於如此難堪的境地感到難過。
他真正需要的是性。這能讓他擺脫昨晚的事所帶來的恐懼感,它會是一劑良藥。不幸的是,在柯科迪,他沒有女朋友可以相伴。或許他該打一兩通電話,他的前任女友裡會有一兩個樂於同他重修舊好,她們會樂意聽他傾訴所遭遇的種種困境,陪伴他度過假期時光。朱迪絲,或者莉茲,嗯,應該就是莉茲了。那個對約上一次會就感恩戴德的豐滿姑娘,他輕而易舉就和她上了床。他一想到此,身體有點興奮起來。
就在他準備下床跑到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