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2/4 頁)
有取勝的希望,只得停止進攻,退至雙樹鋪駐營,戰死者約有數千,屍橫滿地。
寧遠城池比之錦州更堅,兵精馬壯,在數量上多於錦州,更有袁崇煥坐鎮指揮,滿桂、尤世威、祖大壽等猛將在城外搏戰,還有火器配合,迫使後金兵無法靠近城下,甚至連攻城的機會都沒有得到!經此一戰,皇太極深知寧遠比錦州更難攻,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作出撤軍的決定,於二十九日自寧遠回師錦州。
當後金兵在寧遠城下大戰的時候,錦州的明兵趁其勢單力弱,突然大開城門衝殺出來,攻入後金營中,給予一定殺傷,然後迅即撤回城。戰報送到皇太極手裡,他感到腹背受敵,不得不迅速從寧遠撤軍。三十日,大軍一回到錦州城下,立即包圍起來。六月二日夜,皇太極寫了一封信,射入城裡,勸趙率教投降。太監紀用與趙率教回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後金營中,拒絕了他的勸降,堅持守城。
皇太極勸降無效,遂於四日凌晨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城戰,他親臨城東南二里的教場,督戰攻城,數萬馬步兵蜂擁而上,以主力專攻城南面,其他三面為佯攻,牽制明兵,減輕主攻的壓力。明兵用西洋巨炮、火炮、火彈與矢石攻擊,造成了強大的火力網。後金兵冒死抬運車梯搶渡護城壕,壕又深又寬,不得過,許多兵士擁擠在壕邊,不斷被炮火擊中,壕邊和壕裡留下一堆堆屍體;有的越過了壕,在城下遭到矢石、火彈的襲擊,紛紛倒斃。城下屍積如山。皇太極仍然力督攻城,不惜一切代價,必欲奪佔全城。至中午,後金兵的傷亡更倍於前。明兵就是憑藉堅厚的城牆和深闊的城壕,從城上發射火器,迫使後金兵無法靠近城牆。戰鬥一直進行到傍晚,在後金兵毫無取勝希望的情況下,皇太極才下令停止進攻。
在攻圍錦寧的二十四天中,後金兵傷亡越來越大,又趕上暑天,中暑得病使部隊不斷減員,士氣、戰鬥力都在下降。皇太極決定班師。當天晚上,大軍開始從錦州撤退,整整持續了一夜,至次日黎明,路經小淩河城,把明兵已修完的城牆和防禦工事全部毀掉,六日,至大淩河城,拆毀城牆,然後揮軍引去。
後金兵剛撤走,六月六日,袁崇煥火速上《錦州報捷疏》雲:“五月十一日,錦州四面被圍,大戰三次三捷,小戰二十五次,無日不戰且克。六月初四日,敵復益兵攻,城內用西洋巨炮、火炮、火彈與矢石損傷城外士卒無算,隨至是夜五鼓撤兵東行……”近一個月內,明兵連獲三次大勝利,時稱“寧錦大捷”。
寧錦大戰近一個月,朱影龍整個神經都是緊繃著的,戰報、抵報不斷的從遼東傳來,看的他眼都花了,再有暗影從前方傳來的訊息,綜合起來這一次寧錦大戰之勝並非勝的偶然。
首先,從力量對比上,後金明顯處於劣勢。朝廷關內外共十二萬兵馬,加上援兵三萬餘,已超過十五萬,尚有數省兵員待命,隨時調往前線。關外兵八萬,加上滿桂的援兵萬餘人,達到九萬人左右,這在兵力上已超過後金。又有堅固的城防,屬於守城作戰,兵力上更站優勢。
其次,後金選擇用兵時機不當。後金兵將要發動西征錦州時,後金溽暑行兵已犯兵家之忌,惟明烽遠哨,堅壁清野,以逸待勞,以飽待飢,如向年寧遠嬰城守故事,且河西糧石俱已搬運錦州,千里而來,野無所掠,狼狽而回是遲早的。
第三,明對這次戰役做了最充分也是最好的準備。從上次寧遠之捷後,它一刻也沒有停止備戰,築城、屯田、運足糧餉,儲備彈藥武器,配備兵力,精兵猛將雲集前線。袁崇煥最後還是用上了朱影龍留給他的五十萬兩銀子,有足夠的銀子,修築的城牆就更加堅固,準備也就更加充分。
對比之下,後金準備很差。它是在徵朝鮮後聽到明兵築城的訊息而倉促上陣的,可以說,無論在思想上、物質上都準備不足。而且它是以疲憊之卒對付以逸待勞的明兵。皇太極輕率地率軍出征,大動干戈,草率出征,說明他太急功近利了。
第四,明實行了正確的作戰方略,即袁崇煥的以守為主,戰為其次的方略。寧遠之戰時,已經受過考驗,到寧錦之戰時,進一步發揮了火炮和堅城的巨大作用,同時還出動部隊,敢打敢拼,實行戰守結合,經過一次戰火洗禮的寧遠城,城中比是精兵強將,皇太極太輕敵了。皇太極在戰術上,還是他父親的那一套打法,引明兵野戰,不成,則以騎射攻堅,以車梯盾牌為攻具,怎能對付了威力強大的火器?這在朝廷的新戰略、新武器面前,已經落在時代的後面,因此它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一點,朝廷官兵同仇敵愾,敢戰敢勝。特別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