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正在建造“開濟”號巡洋艦的福建船政接到任務,黎兆棠命令魏瀚、陳兆翱、李壽田等工程人員就彭玉麟繪製的草圖進行推算、估價。顯然草圖裡的方案根本無法操作,船政另外又設計了一份長45。72米,1500馬力,不含火炮在內的造價十六萬兩的炮艦方案。兩江總督劉坤一與彭玉麟對此會商,決定採用,由江南製造局、福建船政、廣東黃埔船塢分別建造,又因黃埔船塢能力有限,改由滬廠、閩廠分造。
因為同時起造十艘財力有限,確定先建造五艘,其中江南製造局認造兩艘,福建船政造三艘,造成後全部用於江陰以下長江的巡防。當時南洋海防經費奇絀,在福建建造的“開濟”還拖欠著幾十萬銀子未付清,更無力支應新軍艦工程,劉坤一上奏要求長江沿岸的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各負責籌措一艘炮艦的經費。“(炮艦)本不僅為江蘇一省,湘鄂西皖實亦休慼相關,自應誼切輔車,不分畛域,各籌款項,共固藩籬。”(20)
江南軍艦計劃的重要推動人,兩江總督左宗棠。
劉坤一上奏後,整整一年過去,各省均態度冷漠,彭玉麟要的小輪船始終只是停留在福建船政繪製的圖紙上。1881年10月28日,當了幾個月軍機的左宗棠,終因在軍機處鴰噪不已,惹得同僚厭惡,被髮出京,接替劉坤一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21)
1882年2月12日,左宗棠在江寧正式接任視事,時值中俄關系交惡,即奉旨著手辦理南洋海防。左宗棠、彭玉麟早年都是湘軍大帥曾國藩的麾下,幾十年過後,老戰友再聚首,把酒言歡之餘,南洋小炮艦的計劃得以重新推動。
1882年9月11日,左宗棠上奏南洋的海防安排事宜。比較突然的是,除去彭玉麟計劃裡的十艘小炮艦外,左宗棠稱要按照福建開造的“開濟”艦,再建造四艘同型巡洋艦,所需經費從江淮新徵的鹽稅等厘捐中支取,而且居然稱,這個想法還和李鴻章當面做過協商,“昨與李鴻章晤商,亦以為宜”。
左宗棠、李鴻章是自太平天國戰爭開始就為仇一輩子的老冤家,但表現到檯面上的奏摺以及兩人來往書信,大都是和衷共濟的模樣。就在左宗棠抵任兩江的時候,李鴻章因母親去世,回安徽原籍守制,又因朝鮮發生壬午事變,被緊急召還直隸。北上時,李鴻章函商左宗棠幫助安排輪船接送,這才使得二人有機會在江寧做了會晤。
然而陽光四射的檯面下,二人各自的私人書信裡卻是另外的場景。左宗棠抵任兩江之後未久,寫信給船政提調呂耀鬥,表示自己創辦福建船政“不獨地勢合宜,其規畫布置亦頗不苟”,但是自己走後不再過問,言下之意,船政出現的經費緊缺等情況,都是自己後任的責任,影射沈葆楨、李鴻章同盟的意思極為明顯。(22)對於北洋平息朝鮮壬午兵變,左宗棠稱“此乃《合肥全集》壓卷之作,然非諸將謀定後動,合南北洋全力圖之,恐不臻此”(23)。
同樣,李鴻章在與僚屬的書信中也充滿了對左宗棠的非議,“左公自謂到任後自有辦法,其近名而多意氣,政府同事無不相知”(24)。“左相於西國水師訣要茫未有知,恐未必大有振作也。”“招商局近來甚為興旺,左相訾其為商人射利,於國家無益,亦可謂暗於大局矣。”(25)
二人之所以在續造巡洋艦問題上取得一致,既因為恰好都在著手加強海防,同時李鴻章對船政巡洋艦的持續關注,也顯然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在與左宗棠會晤前,當年年初李鴻章還曾致信船政大臣黎兆棠,詢問“開濟”的建造情況,“快船工程若何?”“經費能否接濟?”既然此時左宗棠提出要再由船政繼續建造巡洋艦,此舉無疑對船政的發展大有好處,李鴻章樂得附議。
1883年1月2日,左宗棠向清政府彙報南洋建造軍艦的計劃已全部安排,此時的情形則會讓李鴻章感到幾分失望。繼造的四艘“開濟”級巡洋艦的訂單,只分了兩艘給船政,另外兩艘左宗棠交給了德國泰來洋行經理福克,讓其作為中間商,再去轉包給德國船廠建造。這件突兀的事情背後,左宗棠在西征時與德國軍火商建立的良好合作關係,顯然起了很大作用。與第一艘“開濟”號不同,由於船政建造大型巡洋艦所需的硬體設施擴建改造已經完成,後續的這兩艘巡洋艦造價(不連炮位的價格)分別為三十萬兩,泰來洋行在德國轉包的兩艘巡洋艦每艘造價則是約二十七萬兩,算上炮位及來華的運費,總價將高於船政的兩艘。
彭玉麟一心想要的小輪船左宗棠也做了變更安排,並沒有像前任劉坤一那樣準備由船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