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也有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的習俗,稱為燒包。
在定州這邊兒,但凡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是大cao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流傳有目蓮救母的故事,言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雖然這種說法同樣有些無稽,但是從前代開始,yù徽王朝也照此仿行,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葉銘還是第一次見識定州人過盂蘭盆節的情形,自然興致比較高一些。
白天的時候,身體基本上已經痊癒的葉銘就帶著幾個丫鬟僕人一塊兒出去,在定州城裡面晃dang,其實就是為了看熱鬧。
葉府門前街口已經搭起了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就紛紛把全豬、全羊、jī、鴨、鵝及各式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cha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1ù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圍觀者甚眾,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就是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作放焰口。
葉銘看得津津有味兒,聽小丫鬟碧桃在一邊兒給他說話,提到放焰口的時候,葉銘就點頭表示瞭然,“唔,放焰口嘛,這個我是知道的,就是佈施給那些餓死鬼什麼的,好讓他們老老實實的不咬為禍人間。”
“晚上還有放水燈呢,也很好看——”碧桃對葉銘說道。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hua狀,叫做水旱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