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4/4 頁)
是完全忘了自己下界的兒孫了。
那最初的幾代人,哪一個不認為自己的父親、爺爺,又或是太爺爺、祖爺爺的一代天師會來接自己。
他們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到死,甚至是編出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藉口。
甭管別人是信不信,反正他們到死都是信的。
第325章 皇帝天然的掌權心
知道天師要來,趙禎很是準備了一番。他平日裡的扣巴,夜裡連碗羊湯都捨不得喝的趙禎,這一回展現的是帝王禮樂。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透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
禮,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上,獻祭、頌神、祈福的各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規程進行。西周初年,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禮便從宗教的制度轉換成了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規定著貴族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禮作樂”。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內容有十七項,包括士冠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聘禮、朝覲禮、喪禮、祭禮、凶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等。
迎接張天師的便是賓禮。
迎賓殿,恢弘大氣,雄偉非凡,大顯皇家氣派,裡面還有妖嬈動人的舞女起舞,悅耳動聽的歌樂之聲飄來,四處更是香氣瀰漫,煙霧寥寥。
這便是樂。樂原本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於透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
如果是個沒什麼傳承的人見了這場面,真的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了。
但張天師是個有傳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