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2/4 頁)
龍都殺了,老的也殺掉,對他並沒有什麼區別。
“師父的意思是?”
“人間確實還有一座斬龍臺。他既然這麼想上,就讓他上好了。”
……
“天師這怎麼辦?”
事情有了變故,大宋的官員立即看向張天師。
作為法事的主持,張天師看著天空然後回頭道:“太湖龍王怒火不願意這麼輕易的平息,我必須要進宮面聖。”
張天師沒有說怎麼辦?而是要求見趙禎,因為現在軟的是不行了,只能來硬的了。而這需要皇帝批准。
“硬的。天師可有斬此妖龍之術?”賈昌朝代趙禎問道。
他這是主動為皇帝背鍋了,畢竟斬龍這樣的話,皇帝說並不太好。而他說了雖然也不好,但卻可以簡在帝心。
張天師可顧不上這裡面的彎彎繞,直接說道:“相傳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災。滔天洪水包圍了群山,淹沒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只好棲身於山洞,或者在樹上結巢而居。當時,正處於原始部落聯盟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堯,派鯀去治理這次洪水。鯀治水9年,他採取水來土擋、堵塞水路的辦法,結果水愈堵愈高,堤破決口,洪水再次氾濫,鯀的治水以失敗告終。堯終舜繼,舜又派鯀的兒子禹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繼續治理洪水,還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協助他。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禹從江州東下來到了三峽,便開始疏浚三峽的工程。晉郭璞《江賦》雲:“巴東之峽,夏後疏鑿《淮南子·修務》說,禹先是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即鑿開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長江之水能夠順暢東流。然後,他又鑿開瞿塘峽“以通江”,開西陵峽內的“斷江峽口”(見《水經注·江水》),終於使長江順利透過三峽,向東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對長江中下游的威脅,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終成糧倉,號稱“天府之國”。傳說,禹在疏浚三峽時,還曾得到神女瑤姬的幫助。人們說,大溪寬谷中的“鎖龍柱”和“斬龍臺”,即為瑤姬幫助夏禹治水鑿峽時鎖龍斬蛟的地方……”
“什麼,世間真的有斬龍臺?”有大人驚了。
“是的,有。”張天師點頭承認。
能在這兒的大人無不是文人中的精英,所以雖然驚訝,但是龍都出現了,再出現個斬龍臺,又有什麼不可以的。而且斬龍臺本就是他們先提的吧!不過他們已經顧不上質問張天師為什麼一開始不說。
這時候哪個質問,豈不是會惹惱天師。惱了天師,他們又怎麼會還有份兒監斬龍王。
甚至他們都幻想起他們的前輩,魏徵。
“……太宗名為下棋,實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對弈之機挽留魏徵,拖延斬殺的時辰,因而君臣廝殺至中盤,太宗已初顯敗局的端倪。眼前的一切不由得令太宗低頭思索起如何拈子落枰,挽回敗局來。待太宗考慮周詳,意欲落子時,抬眼見對面的魏徵竟然精力蕭索的對弈也能伏在案頭呼呼酣睡。太宗不免微笑著心生感慨:“玄成賢卿真是匡扶社稷之辛勞,創立江山之力倦。”於是太宗退去宮中左右宮人,決定不擾人清夢,喚醒魏徵,只要他不出宮,任由他在宮中安然打盹歇息。
……眼見著伏案酣睡案頭的魏徵,額頭汗珠密佈,神態焦躁,太宗不忍心腹賢臣因天氣炎熱睡不安穩,便悄悄走到案前,對著魏徵親搖小扇,徐徐清風撲面而至,魏徵額前、鼻頭及臉龐的汗水頓時散去,睡得比先前更安詳了。
……但這時魏老大人卻已斬了龍王。”
這是什麼?這才是大丈夫!這才是文官啊!權勢之大,帝王為我扇風,我於鬧市斬龍首。
這樣的事只要想一想,便沒人願意錯過。這是足以名傳青史,一千年,一萬年的大事、功德事。
想到這,所有人看向張天師的眼睛都直了,恨不能讓他立即選了自己。就連晏殊也忍不住問道:“這斬龍臺可以斬殺妖龍?”
“是的。舜與禹帝皆殺過。”張天師點頭。
而聽張天師這麼一說,眾人立即轉頭看向趙禎。“啟奏陛下,臣願做這監斬官,斬殺妖龍。”
他們太激動了,根本沒有注意到其他人也與自己一樣。這一跪,呼啦啦跪了一地的上。
“天師,你看……”趙禎也很激動,臣子們願意效命,皇帝又怎麼會不激動。
然而張天師卻搖頭道:“諸位大人忠君愛國,是大宋之福,陛下之幸。然則諸位大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