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第4/4 頁)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惠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當然,也不能說這個時代便沒有燒疤的和尚。比如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範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
這個和尚頭上的戒疤就是這麼來的,只不過沈石不是什麼歷史學家。並不明白這和尚頭上的疤示意著什麼。
而且這些戒疤成紅色,就好像是剛剛燒出的新肉,在夜色中隱隱放光,所以雖然這“和尚”在溫和的笑,但沈石感覺這種笑容只用詭異來形容。
“施主?施主?”
年輕和尚現沈石沒說話,就從山梯上緩步走下,走下那條山梯。
“施主是迷路了吧,現在蘭若寺不對外開放,正進行內部儀式,施主還是請回吧,過些時日這裡才對外開放。”
又是“蘭若寺”,沈石的心一沉。蘭若寺到底代表了什麼,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道。
說話間,年輕和尚已經走下山梯,這原本沒什麼,可就在幾秒鐘前,年輕和尚與沈石至少相隔幾十米。
速度?還是咫尺天涯。
“大師,蘭若寺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的蘭若寺?”
沈石開口,向和尚問道,並認真看著他。
聽到沈石的問話,年輕和尚點了點頭。
為其解釋道:“原來施主是好奇找來。其實蘭若梵名Aranya,原意是森林,引申為“寂靜處”、“空閒處”、“遠離處”,躲避人間熱鬧處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佛門弟子居住靜修之用,或一人或數人。”
此時年輕和尚已經靠近沈石十米內,但卻是還在不斷接近。
“多謝大師指點。既然天晚不便,我這就下山去了。下山的路我清楚,不用勞煩了。”
沈石轉身就要進入荒草內,在他轉身的瞬間,那名年輕和尚的嘴角翹起。
“阿彌陀佛!斬業非斬人!般若波旬。”
噗嗤。
說話的同時,以說話聲做掩飾,一根骨刺從年輕和尚頭頂的戒疤內破肉頂出,慘白的骨刺上還能看到血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