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2/4 頁)
陽兵事本就受他督率轄制,從這方面上說,襄陽大捷,也少不得他的功勞。
這些也都是在來臨安的路上,尹治平從呂文德口裡瞭解到的。只是呂文德這番話雖也算得是實話。卻也少不了拍馬屁之嫌。處在史嵩之這等位置上,好壞也是從兩方面來看。襄陽戰事,此番大捷,確實要算他有功。可若是大敗,這番過失卻也要算在他的頭上。
自史彌遠後,宰相兼樞密使為常例,凡任相者皆軍政大權一把抓,權力極大。但權力越大,相應責任也就越大。若為相期間。出了什麼大的過失,也少不了追究宰相這一把手的責任。出了差錯,往往宰相便得要引咎自辭,不自辭下面也有人攻奸彈劾。如果皇帝還想要任你為相。那就會下旨挽留;可如果皇帝也不想留你,想要換人,那你就只能下臺了。而有時候過失太大。滿朝風議,皆要求換相。便往往連皇帝想保也保不住。
端平年間,當時的宰相鄭清之所主持的“端平入洛”計劃失敗。而且使宋朝遭受了極大的損失。鄭清之便不得不引咎辭相,雖理宗下旨挽留,但因滿朝風議,彈劾者眾,到最後鄭清之還是得去相下臺。
端平入洛的計劃失敗,實在頗為可惜。當時的宋軍先鋒全子才一度已收復洛陽,並進軍到汴梁。只因糧草不濟,才最後慘遭失敗,使得宋朝失去了收復河南的良機。
端平入洛的失敗,非是全因宋軍戰力不行與糧草不濟。這一進軍收復河南,並據關守河的計劃失敗,其主要原因非是在前線,而是在後方的朝廷內。
當時金國剛剛被蒙古聯合南宋而滅,蒙古大軍北撤休整,河南空虛,乃是收復河南的良機。時任淮東制置使的趙葵看出了這一良機,提出了進軍河南,據潼關而守黃河,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這三地故京,光復中原的計劃,這便是端平入洛的全計劃。只是計劃雖好,執行卻不到位,使得全盤落敗,還遭受極大損失。
當時宰相鄭清之非常支援趙葵的這一計劃,也在朝堂上全力推動以使實行。只是計劃才一提出,便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少反對,尤其是以副相喬行簡為首的許多官員。雖然他們提出來的反對觀點是這一計劃關係到南宋的存亡,不可輕忽行之,而且計劃一旦失敗,必然得罪蒙古,給蒙古以攻宋的口實;但實際上喬行簡則是出以私心。他早有謀劃取代鄭清之相位的企圖,如果鄭清之所支援的這一計劃成功,必是一件大功,會使得鄭清之的相位更加穩固,所以他才極力反對。
史嵩之也是當時上表持反對意見的人之一,不過他的反對卻不是為了給喬行簡打下手,而是為了他自己。
一來是他與淮東制置使趙葵不和,如果計劃成功,提出這一計劃的趙葵定然是首功,必然要因功而位居其上;二來他時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已經營襄陽十餘年,在襄陽屯田大獲成功,而他又一力促成了聯合蒙古攻滅金國之事,也是大功一件,已有了入朝謀取相位的聲望、政績與資歷。
若讓端平入洛的計劃成功,不但趙葵會因功位居其上,支援並主持這一計劃的鄭清之也會因功而相位更加穩固,他便沒有了入朝爭相的可能。所以,他也極力反對。
但因理宗皇帝也支援端平入洛的計劃,最後這一軍事戰略行動最終還是成功實施了。史嵩之經營襄陽多年,在襄陽屯田大獲成功,襄陽糧草豐足。所以理宗下旨讓史嵩之負責入洛大軍的督運糧草一職,為勸慰史嵩之,理宗還特給史嵩之加兵部尚書銜,宰相鄭清之也親自寫信給史嵩之,希望史嵩之能負責好此職,通力合作。使計劃成功,收復三京故土。但史嵩之卻不答應。力求辭去此職,只是最終在皇帝的嚴令下。還是勉強同意了。
史嵩之時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在襄陽經營十餘年,以京湖路糧草最為豐足,而且京湖離三京最近,進兵最為方便,後勤補給也容易解決。同時,京湖不穩也必然有礙於進兵收復三京。
而史嵩之經營襄陽十餘年,根深蒂固,影響力極大。如果臨時撤去史嵩之京湖制置使一職。換人頂替,新任在短時間內必然難以控制京湖局面,對發兵入洛不利。所以理宗皇帝與丞相鄭清之最終還是把端平入洛督運糧草這一重任交給了史嵩之,並對其多加籠絡。
但史嵩之卻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惜手段之人。當時皇帝嚴令,而鄭清之亦勢大,進兵入洛的計劃已難以阻止,所以他也只有答應了下來。但在接下來的戰事上,他在後方督運糧草卻多加推拖諉頓。最終使得前線兵馬糧草不濟而致大敗。其時後方非是無糧,而是有糧史嵩之卻找各種藉口以拖延,以使得前線糧草不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