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修士根本是無法破開這防禦,但是對於姚大和白骨夫人來說,卻是形同雞肋一般,因此都留給了林易等人。林易請了白骨夫人,把這些鱗甲中最細軟的一部分穿製為三件軟鱗甲,數量恰好夠,不多不少,這三人又多了一條保命的手段。
第一百九十九章 開鑿運河計劃
如同生活中不經意間的一個插曲一般,剩下的依然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從哪裡到哪裡來,從那裡去到哪裡去,按部就班。當然這一次也算是一次不小的奇遇,其收穫也是非常大,雖然是曾耽擱了一段時間,但卻是瑕不掩瑜。每個人都有收穫,且都不小,特別是林易更是一番香豔之旅,如同楚王夢巫山神女一般,在洛神的幫助下,不僅是找到了這丟失已久的玉匣,更是真正地得到了這玉璽和玉匣這一對寶物的認可。雖然他現在的修為,還不能真正操控這一對寶物,甚至是連其中的神奇之處都沒有發現,但是他相信,遲早有一天,這一對寶物成為他手中縱橫天下的利器。
有了這錦鯉王李根,姚大等人也懶得看上他那些子子孫孫了,因為自然是放了她們一條生路。他們繼續走水路,順著黃河東南方直下。這一路速度極快,半日時間不到,他們就過了這滎陽郡,黃河已經開始轉道東北方向而去,經齊魯之地入海。林易等人不得不棄舟山岸,該走旱路。
若是能連黃入淮,開鑿出這一段運河,這一路南去的水運就暢通無阻,漕運自然而然就興盛起來。林易心中是無比感嘆道。他只所以走這一道水路,其中也是有這實地檢視這一路地形地貌的私心。他心中是早有了要開鑿這一段運河的意思,要把那後世暢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提前200多年,所欠的只是那無數的人力和財力。
後世人提到大運河,首先想到的是隋唐大運河。還有那暴君隋煬帝楊廣。但是這京杭大運河是早在了春秋時期就有了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絡。
雖然現在的經濟政治中心。仍然還是在北方黃河流域,但是林易早已覺得開鑿暢通南北的運河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不僅僅是軍事、經濟、政治上面,更是大勢所趨,林易只想如何能儘快提前。
首先是這北方氣候原來越寒冷。而其他如水旱等自然災害也頻繁,現在已經不如北方仕子眼中的南蠻之地更適合人類生存。雖然此時在林易的命令下,朝廷是十分支援開發江南,鼓勵北方族人南遷,可是這效果依然不十分明顯。靠政府強制力所推動的效果,自然是遠遠沒有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推動。貫通南北的運河暢通後,自然而然就能加劇南北方的往來。無論是經濟貿易還是政治人口。
其次是現在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晉亦是大患,如匈奴、鮮卑等民族,特別是日益強大的鮮卑,是大患!朝廷要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走陸路又是遙遙無期,艱險異常。因此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 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成了維持中華大地統治者主要手段之一。
統治者集合龐大的人力、物力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漕運。運河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而生的,漕運是王朝的生命支援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由於海運的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