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3/4 頁)
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這盛放玉璽的玉匣也是在此時丟失。
旋即“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各路諸侯攻打首都洛陽甚急,董卓尋思脫身,於是聽從李儒計,遷都長安,於是一把火燒了洛陽,教兵士驅趕百姓西入長安。孫堅作為前部先鋒,率兵首先進入洛陽城中,設帳於建章殿基上。
孫堅於城內太廟地基上築起殿屋三間,祭祀眾諸侯神位,祭祀正在進行時,殿南有五色光芒起於一水井中,孫堅命令兵士下井打撈,撈起一宮女裝束的婦女屍首,但是屍體卻沒有腐爛,眾人詫異。卻見婦人項下帶一錦囊,內有用金鎖鎖著的硃紅小匣,取出開啟一看正是這已經失蹤很長時間的傳國玉璽。
按理來說,裝著這傳國玉璽的應該是這玉匣,而此時卻是這硃紅小匣,看來此時這玉匣就已經丟失,這失蹤的地方正是那宮中那座枯井內,這也是能找到痕跡的最後的地方。林易從典籍中是早已找到相關的記載,因此是他登基為帝后,藉口改造皇宮水網,已經在那傳說中的幾座水井中是找了無數遍,甚至差點換個底朝天,但是也沒有找到這玉匣的任何訊息。因此他後來就乾脆放棄了繼續尋找這玉匣。畢竟是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無音訊。
想不到的是,最終這玉匣竟被這錦鯉王所得,難怪他費盡心思都沒有在宮中尋得。皇宮地下水網和水井大多和這洛水是相通,想這玉匣必然是被水流衝到了這洛水中。最終為這錦鯉王所得!
只是這玉匣和玉璽一樣,都皆是天子之物,只有天子才可擁有這一套寶物。若是常人得到,必須要有命享用方可。
當年孫堅得到這玉璽後,仔細辨認,發現上面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字樣,手下程普說道:這本是當年卞和在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下,採玉而得。獻給楚文王,後來秦王得到,李斯寫上這八個小篆字,遂成為傳國玉璽。始皇帝二十八年,巡狩洞庭湖風浪大作。舟有傾覆之危,投玉璽於湖中居然風平浪靜,三十六年。有人持此獻給始皇帝,第二年,始皇帝駕崩。後來子嬰持此獻給漢高祖劉邦。近來十常侍作亂,皇帝逃難,此寶失傳。因此上天把此寶獻給明公,說明主公乃天命所歸,此地不可久居,不如暫回江東,別有良圖。
孫堅以為然,於是決定向袁紹辭行。但是遭到袁紹的搶白。說孫堅私藏玉璽。孫堅則矢口否認,於是在盟軍內部。幾乎動起手來。孫堅只所以是如此氣憤,主要由於這玉璽是國家和天子的象徵,若是私藏玉璽,可是不臣之心,誅殺三族的死罪。可是聽從了程普一言後,孫堅已經是飄飄然。認為自己有了帝王之相,自然不會再把這玉璽交予朝廷!
孫堅對傳國玉璽愛不釋手,當聽到袁紹說自己有玉璽時,矢口否認,甚至不惜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孫堅本沒有天子命,卻是強制佔有這玉璽,因此這玉璽並沒有給孫堅帶來好運,後來孫堅再與劉表的爭執中不幸被劉表部將射死。而孫堅的兒子孫策卻用著傳國玉璽換來袁術的兵馬,後來席捲江東,建立功業,成為赫赫有名的江東小霸王。
林易緊握著手中玉璽,仔細地注視著,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特別是玉璽下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體小字,宛若游龍一般,正是當年秦朝丞相李斯所寫。這李斯雖然是寵冠一時,但是其最後的結局卻是十分的悽慘。但是不管如何,他所書寫的八個字,卻是永遠留在了這玉璽之上,留於天下所有人心中!
古來皆是知道這皇權的權威,卻不知道這皇權的神秘!何謂天子?不僅僅簡單地說皇帝是天子,受命於天,他的任命來自上天,即“君權神授”,而是因為天子可以溝通天地,掌管這一個國家的國運和一個民族的氣運!
只有真正地溝通天地,承應天意,這才真正做到永久昌盛,實現“既壽永昌”的目標!林易也是當登基為帝,得到這玉璽後,才從其中得到的訊息。“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玉璽,否則只能是草雞大王而非真龍天子,有了實力拿著玉璽,那就是天命所歸,沒有實力還公然拿著玉璽,那就是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
“這錦鯉王雖是縱橫這洛河水族世界,卻不過是一個妖修,也妄想稱王稱霸!竟然是饞指這玉匣100多年的時間,而今日更是膽大包天,妄想饞指這玉璽!”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林易一聲低吟,一絲神識就已經從這玉璽上方那一個金角之中進入了這玉璽之中!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