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1/4 頁)
同時開工如此多的工程,就是仗著這國庫財政是越來越好。
“這內庫為陛下私財,如此這樣只怕是……”張華是猶豫著道。皇上這樣的做法,他雖然是贊同,只怕是阻力不小。
去奢從儉,迴歸樸素,雖然是皇帝所力推,又有他這樣的無數大臣贊同,但是朝廷之中發對的聲音也是不少,認為皇帝如此這般寒酸之舉,有辱皇家尊嚴,大國風範,特別是那些老王爺,每個人都是一言九鼎之輩,其能量超乎想象。新帝登基以來,如此眾多的舉措無數,但是阻力都不小。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張華總算是明白,皇帝為什麼一定要請他出山主持朝政。
林易自然是知道張華所憂慮的是什麼,這內庫的財產名義上是皇帝私人,其實是整個皇家司馬氏的財產,皇帝只是一個代言人。除非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林易如此之做法,必然會激起那些王爺的強烈發對。
林易道:“司空大人只有按照此事去做,剩下的交由朕來承擔!”
張華道:“老臣替天下蒼生謝過陛下!”
張華覺得何其幸遇到這樣的明主,他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發展,暫時不作聲張讓這訊息擴散開來,治理好這個國家,儘快用外庫的收入來補償內庫的窟窿。
林易是已經找到了這個剛建國三十多年的國家,就如同耄耋老者一般垂垂老矣。這病入膏肓的癥結所在,最主要的就是這分封制和士族制。所謂的天災和民族矛盾,都只是次要,只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內憂外患自然是藥到病除。
當然這分封諸王駐守四方並沒有錯,兩漢時不也是同樣如此。錯就錯在這王爺封的太多,如同白菜一般爛大街。更錯的是這些王爺有兵有錢有權,這樣讓其很難不生出非分之想。若是有強主壓制他們方可,一旦國君懦弱,必將天下大亂。
當年司馬炎只所以封了如此多的司馬家王爺,也是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司馬氏是在北方大族的支援下,這才兵不刃血就奪取了曹魏的江山。因此為了維持其司馬氏家的統治,為了獲得宗族的支援,必須要大封諸王,提高他們的地位,維持司馬家對帝國的統治。
因此這建國之初,這些王爺對維持司馬氏的皇權卻是有一定的積極貢獻,錯就錯在國家穩步運轉後,還繼續讓這些王爺掌握如此多的軍權,對異姓人是如此的不信任。大概是擔心害怕將來會有另一個異姓權重會取代司馬氏的統治,就像司馬氏取代曹魏的一般。這都是心虛的表現。
當然漢朝之時,封國同樣是對中央統治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甚至是最終爆發了七王之亂。漢武帝后來採取推恩令準備減弱諸侯王的勢力,是很值得林易借鑑。但是這其中的難道,只怕是遠超過西漢之時。主要是這西晉王爺太多,最重要的是這些王爺大多沒有在自己封國之內,而是身居朝廷高官,督鎮一方,手握重兵。
而這士族制更是導致這整個時代衰落,中原陸沉的主要原因,甚至這司馬炎之所以分封如此多的王爺,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這士族制的強大,為了對抗這北方士族大家。所謂的九品中正制,讓人才時代都出現這些士族子弟之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庶族子弟報效國家之路被這九品中正制所阻擋,艱辛重重。更重要的是,那幾大士族之家,無數門人弟子遍及天下,高官無數,掌握了朝廷的命脈。後世是直到300年後,隋文帝推廣的科舉制度,才讓這士族制慢慢地走下神壇。
林易知道,現在推行這科舉制是絕對不會成功,現在正是這士族的巔峰時期。沒有經過數百年的戰火血淚洗禮,那人吃人的戰亂的傷害,如此大的社會變革,只怕是普通百姓都難以接受。所以林易只能在等,等某一個時刻的到來!
第一百八十三章 掉包計
“什麼?石崇竟然是被人救走了?”林易聽到司空張華的奏報後,十分驚訝道。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開荒屯田,林易新置了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的官職,專門負責此事。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始於魏武帝曹操,曹操為了提高國力,這開荒屯田就是當年最主要的一個措施,分置於屯田的地區,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職權皆如太守。
而魏末以後,國家太平,三國一統,戰事減少,開荒屯田的重要性也隨之降低,因此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逐漸廢置,林易現在是為了突出農事的重要性,因此復置,特別是在荊揚兩州數郡之地,大量開荒屯田。
由於這些地方,對於朝中大臣和北方居民來說不過是蠻荒之地,根本無人願意前去,即使朝廷是想方設法,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