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部分(第2/4 頁)
弱,透過門縫只洩出一束微光,連張仲生的面容都沒有照清。
他一動不動的等著。
不知過了多久,伴隨著吱呀聲,木門徐徐開啟。出現在門內的,是一名縱然衣著樸素寬鬆,但也掩蓋不住天生麗質與曼妙身段的風韻婦人。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張仲生躬身行禮:“見過夫人。”
“夫君請先生進來。”婦人微笑著說道,聲音並不如吳音軟糯,也沒有普通婦人的拘謹,反而有一種大方中正之氣,極為難得。
“謝夫人。”
張仲生進了院門,跟隨婦人走到大堂門口,在婦人的示意下,他整了整衣襟獨自邁過門檻。
堂中坐著一個人。
朱溫。
第八十二章 親上前線
秋高氣爽時節,正適合結伴出遊,書生文人向來喜歡登高賦詩、臨水作詞,高駢自打得到儒門扶持,為了彰顯自己是個文武兼備的君主,也習慣了附庸風雅。
奈何徐州城位處平地,周圍沒什麼名山大川,好去處著實不多,不過這難不倒無病也要呻吟的文士們,這一日高駢就在城樓大擺宴席,弄了一場文會。
出席的文士有幾百人,閣樓裡自然坐不下,故而城樓左右的城牆上也擺出兩條宴席長龍。好在徐州自古就是雄大城池,城頭馬道足夠寬闊,莫說容納幾排小案,就算是在上面演奏歌舞也綽綽有餘。
閣樓四面窗戶都大開著,坐在這裡飲酒賦詩、高談闊論,向內可以俯瞰棋盤狀的市井街道、鱗次櫛比的房屋飛簷,向外可以看見廣闊原野、泗水湯湯,左右則可以將林立甲士、城防工事納入眼底。
如此風景足以使人胸懷激盪,少不得要作幾篇沙場文章、金戈詩詞。
跟高駢對坐的是郭璞,他是儒門士子隨軍者縱橫密佈肯定脫不開關係。除此之外,我懷疑他的大軍主力很可能就沒在宿州,而是分散隱藏在沿線各地。
“岐王去了前方,就算無力解決吳軍水師,也要一寸寸搜查方圓數百里之地。最好將麾下修士都散出去,把守要道路口和山丘等視線開闊地帶,如此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李曄這話一出口,就感覺到李茂貞如劍的目光釘在了他臉上!
第八十三章 汴州之變
李曄知道楊行密能打,但沒想到他這麼能打,連趙炳坤和劉大正聯手都奈何不得。
要說兵家奇才李曄不是沒見過,李克用、李存孝都是鳳毛麟角之輩,但楊行密跟他們一比又明顯不一樣。前者是仗著兵家境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者明顯更注重運籌帷幄的戰略戰術。
前世的時候,李曄記得楊行密蕩平江淮十分迅捷,朱溫南侵也被他打敗。若不是淮南人丁不如中原多,楊行密自身又短命了些,最後的功業必然不止是吳王。
李茂貞這回去迎戰楊行密,李曄不得不多為他想一點。
前世天下藩王中,李克用、朱溫、李茂貞、王建、楊行密、楚王雖然是第一梯隊,但總體而言李茂貞和楚王要弱一些,地盤也不如其他人大。
雖說這一世情況有所變化,李茂貞得到兵家扶持後實力大漲,但這回去盛怒之下去跟楊行密交手,勝利在李曄看來並不是十拿九穩。
在這種情況下,李曄就不得不提點李茂貞。他可不希望李茂貞真的敗了,那樣的話高駢就會真的成勢。
方才他跟李茂貞說的話雖然簡短,但可謂句句金言,每一個字都是戰機,需要用心琢磨。那是李曄在認真研究潁、宿戰況後總結的心血之言,份量如何不必多說,若是李茂貞能夠體會其中精髓,此戰就算不大勝,也絕對不會吃虧。
但也正因如此,李曄暴露出了他不凡的見識。
李茂貞自然是智勇雙全的統帥,聽罷李曄的話,對照之前的戰局略微一想,就不難體會其中的蘊含的巨大智慧。這其中的有些見解是他不曾考慮到的,所以他如劍的目光釘在李曄臉上。
“你竟然有如此見識?”李茂貞審視著李曄問,銳利的目光充滿危險的氣息,彷彿李曄回答稍微不慎,他就會立即拔劍而起。
感受到李茂貞的目光,李曄心裡禁不住咯噔一聲。
不過他很快就坦然笑道:“這都是崔長史跟孤王說的,孤王覺得有理,便盡數轉告岐王。”
李茂貞探尋的目光隨即投到一旁的崔克禮身上,危險之色不減分毫。
崔克禮長身而立,斜著目光看天,從鼻孔裡發出一聲冷哼,儼然一副恃才傲物,不將李茂貞放在眼裡的模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