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第4/4 頁)
的衣領憤怒質問:豎子為何害我?!
李曄見眾人忐忑不安,康承乾更是汗如雨下,心裡倒也覺得有趣。
他繼續道:“李茂貞攻打長安,朝廷危在旦夕,孤王身為李唐宗室,不得不為社稷考量。一旦天子落入敵手,社稷淪陷,孤王也得為大唐長遠謀劃一二,不能坐視大唐皇朝就此崩塌。”
眾人渾身一顫。
這話的意思就很明確了。
自古以來,天子落入敵手,也就意味著皇朝不存,大臣們若想儲存社稷,延續國祚,就得扶持太子、宗親登位——再立一個天子,重建朝廷。
很明顯,李曄就打算這麼做了。
而且他不需要別人扶持,他本身就是李唐血脈,位至親王,在天子果真落入敵手的情況下,自立旗幟,沒人能說他的不是。
如果說,之前李曄行事還有朝廷在頭上,哪怕李儼信任他,哪怕他有節制山東軍政,便宜行事的大權,但歸根結底,他只是個臣。凡事他還得上奏朝廷,走個程式,有諸多掣肘。
那麼現在,一切就都不同了。
隨著李茂貞攻打長安,天子有落入敵手、朝廷有名存實亡的危險,李曄只要心狠一些,行事果斷一些,就能徹底擺脫朝廷的束縛。
當然,在李儼還在的情況下,他當然沒必要說我自立為帝,在山東再建一個朝廷,搞得跟亂臣賊子一樣,給諸侯口實,在大義上失節。但卻能打著為大唐廓清宇內的旗幟,自行其是。
如此一想,康承乾又把李茂貞的十八代祖宗問候了一遍:你攻打長安挾持天子,到底是害安王還是幫安王?
康承乾當然知道,李茂貞攻打長安,是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諸侯”,當然也包括安王。
但關鍵李曄可以不認啊,他可以說李茂貞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名為唐臣,實為唐賊,然後打著勤王的大旗來討伐。
雖然他暫時並不能真的來,但早點拉起旗幟,聚集勢力,跟李茂貞劃清介面,避免李茂貞借天子詔令,讓他做著做那卻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