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忍不住說道:“將軍但說無妨。”元起伸手請崔守落座,然後坐到崔守的對面,整理了一下思路,這才說道:“崔守兄乃是天下名士,起想問崔守兄一言,當今天下,亂象已現,百姓已是苦不堪言;廟堂之上,天子被外戚和宦官矇蔽,聖聽不達;更兼外戚與宦官內鬥不休,忠臣良將大多心灰意冷,避居山林。敢問崔守兄,似此狀況,如何使江山重現輝煌?”
崔守聽完元起的話之後,一雙劍眉便皺在了一起,眉宇間流露著擔憂。嘆了一口氣,崔守道:“不瞞將軍,每當深夜,某也曾苦思冥想,如何才能重振朝綱,再現國家輝煌,可是思來想去,唉,此事,難啊!”
元起緩緩說道:“確實如此。但某身為天子子民,更是皇室宗親,縱然粉身碎骨,也要為風雨飄搖的元氏江山,流盡最後一滴血!”崔守動容讚道:“將軍果然好志向!好氣魄!”
元起擺手說道:“某以為,攘外必先安內,就以我幽州來說,我父到任後,接連頒佈利民政策,招納自青州而來的流民十餘萬人,鼓勵生產,輕徭薄賦,長此以往,我斷言,三年之內,幽州必然氣象一新,百姓安居樂業,士卒精銳勇猛,到時,國富民強,方可向蠻夷用兵。”
崔守聽著元起的規劃,一時心潮起伏。忍不住讚道:“將軍指點山河,氣度、見識均屬非凡,某拜服!”
話鋒一轉,元起繼續說道:“只可恨我尚年幼,不能似某乃兄一般,入朝為將,侍奉天子身側。他日若是某得以入朝為官,必定傾盡全力,匡扶江山。”
說到這裡,房中的兩人都不由得沉默了下來。當今世道,有能力者備受排擠,根本進入不了朝廷權力的核心圈子,反而是阿諛奉承沽名釣譽之輩卻身居高位,即便有幾個有能力有見識的忠臣,也不為皇帝所喜,提出的有建設性的提議,也都被皇帝在宦官的矇蔽下,一一否決。
沉默了許久,元起方才說道:“也罷,某人微言輕,空有一腔熱血,又有何用?”崔守也是悲傷的搖頭說道:“我等身為國臣,卻不能為國排憂解難,心中有愧啊。”
元起忽然抬起頭,目不轉睛的看著崔守,緩緩說道:“某此次深夜造訪,其實,只有一個意思。他日,若是某在掃除奸佞的時候,請求崔守兄能和某相向而行。”
嗯?崔守仔細的品味著元起話中的意思,這是招攬嗎?還是試探?當下崔守不動聲色的問道:“將軍此話何意?”元起說道:“某觀天下不久必將發生****,外戚和宦官之爭終究要分個勝負,若是這場爭端能夠在朝廷範圍內解決,倒也不失為重振朝綱的契機。可是,雙方的爭鬥一旦陷入膠著,怕是雙方誰也不肯坐以待斃,到時,這場****怕是就要禍亂整個國家了。”
此刻崔守在心中仔細推演了一番,得出的結論竟然和元起所說的不謀而合!雖然崔守擅長的是內政,但也不是對政治鬥爭一無所知。能夠按照元起提出的方向,推演出以後的局勢,也不是什麼難事。
見到崔守久久無語,元起知道崔守已經預料到了結果,只是這個結果實在是讓忠心於皇室的他難以接受。元起單刀直入的說道:“崔守兄,某確實有意招攬於你,但是,某也知道,現在某還沒有那個資本。因此,盼望崔守兄能夠在日後合適的時機,助某一臂之力。”
看著坦誠的元起,崔守被感動了。論官職,自己比元起要高,論年齡,自己比元起要大,所以,元起沒有直接要求自己投入他的麾下,而是請求自己在日後,元起手中有了資本的時候,再讓自己出山相助。崔守站起身來,向元起行了一禮:“將軍雄心壯志,某已知曉。他日若果如將軍所言,國家將面臨分崩離析之際,那麼,當將軍振臂一呼之時,某自當效力。”
元起欣喜的握住崔守的雙手,大聲說道:“君子一言!”崔守深深的看了元起一眼,跟著說道:“駟馬難追!”
元起見自己的目的達到,便向崔守告辭。崔守沉思了一會兒,忽然說道:“將軍,某深感將軍壯志,我有一舊友,有經天緯地之才,莫如我修書一封,讓這位舊友投到將軍麾下。”
元起問道:“敢問崔守兄的舊友,尊姓大名?”崔守答道:“吾友乃是潁川人士,姓荀名略,在潁川也是小有名氣。只是不肯出仕,現在依舊是白身。”當下,元起大喜,連忙拜謝崔守。崔守不知道元起為什麼對荀略這麼熱情,只當是元起禮賢下士,於是順手也把元起的熱情寫進了信中。也正是崔守的這一順手,使荀略好奇之下來到幽州,在民間尋訪之後,確認元起有明主的潛質,才投入元起麾下。為何元起對崔守介紹的荀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