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怠慢,立即命文武百官整裝,準備迎接聞仲歸來。
文武百官在朝歌城十里外等候聞仲,不多時,只見遠方煙塵滾滾,旌旗招揚,所有人都知道定是太師聞仲帶兵歸來。
果然,不到片刻時間,就見聞仲乘�梓耄��緦萘藎��熳乓笊檀缶�虺�璩欠較蚨�礎�
在回朝歌的路上,百官想要將朝歌城此間事情講與聞仲,奈何聞仲心繫紂王,想要立即趕往朝歌城,因此便讓眾官先至午門等候。
百官見此也沒可奈何,只得閉口不言,向午門趕去。
聞仲回朝,真可謂舉天同慶,整個朝歌城的人,臉上都帶著笑意,全都在城中迎接聞仲歸來。
回到朝歌,聞仲卻是眉頭一皺,只因朝歌城早已大變樣,特別是那高聳的鹿臺,讓聞仲臉色有些難看。
聞仲先是回到太師府,沐浴更衣,而後才跨上�梓耄��泵哦�ァ�
到了午門,見百官道傍相迎,太師下騎笑臉感嘆道,“列位大人,聞仲遠征諸地,離了多年,城中景物盡都變了。”
武成王黃飛虎立刻道,“太師在外,可聞天下離亂,朝政荒蕪,諸侯四叛?”
太師聞仲聞言大驚,“自然聽聞,可卻不詳,朝歌到底發生了何事?飛虎,與我詳細道來。”
武成王搖頭嘆道,“唉,一言難盡啊!”
聞仲知道朝歌之事恐怕非比尋常,立即道,“既然如此,先上朝參見陛下,隨後眾位到我太師府,將朝歌之事盡數說來。”
群臣自然同意,眾官隨至九間大殿,太師見龍書案灰塵堆砌,寂靜淒涼,又見殿東邊黃澄澄大柱子,問道,“為何放在殿上?”
執殿之官嚇得立刻跪在地上,支支吾吾不敢說。
武成王上前,出言道,“此是天子所置新刑,名曰:‘炮烙。’”
太師心中一凜,又問,“何為炮烙?”
武成王繼續道,“太師,此刑乃銅造而成,有叄層大門,凡有諫官阻事,盡忠無私,赤心為國的,言天子之過,說天子之不仁;正天子不義;便將此物將炭燒紅,用鐵索將人兩手抱住銅柱,左右裹將過去,四肢烙為灰燼,殿前臭不可聞。為造此刑,忠良隱道,賢者退位,能者去國,忠者死節。”
聞太師聽得此言,心中大怒,叄目交輝,只急得當中那一隻神目睜開,白光現尺餘遠近,“執殿官鳴鐘鼓請駕。”
話說紂王自從聽聞聞仲回朝之事便心中擔憂,臉色陰沉,妲己見之詢問,紂王自然無有不說。
妲己聽罷,言道,“既然陛下不願見到太師,而如今天下四百諸侯反我殷商,陛下何不差使太師前去征討那四百諸侯,如此一來,太師自然不敢違命,為了殷商社稷,太師定會帶兵出征。”
紂王聞之大喜,“御妻之言甚善。”
之後不久,當駕官啟奏道,“九間殿鳴鐘鼓,乃聞太師還朝,請駕登殿。”
紂王因已有對策,因此便也不懼,整理衣冠,上朝而去。
奏御保駕等官,扈擁天子至九間大殿,百官朝賀。
聞太師行禮山呼畢,紂王秉圭諭曰:“太師遠徑北海,登涉艱苦,鞍馬勞心,運籌無暇。欣然奏捷,其功不小。”
太師拜伏於地,道,“仰仗天成,感陛下洪福,滅怪除妖,斬逆賊,征伐十五年,臣捐軀報國,不敢有負先王。臣在外聞得內廷濁亂,各路諸侯反叛,使臣心懸兩地,恨不能插翅面君。今睹天顏,其情可實?”
紂王面色一變,隨即道,“姜桓楚謀逆弒朕,鄂崇禹縱惡為叛,俱已伏誅,但其子肆虐,不遵國法,亂離各地,使關隘擾攘,甚是不法,良可痛恨,如今太師回朝,定要正我殷商之顏。”
太師對此事並不清楚,立即出言問道,“姜桓楚篡位,鄂崇禹縱惡,誰人為證?”
紂王本想將之前早已想好對策說出,可一對上聞仲那炙人的雙眼,卻無詞以對。
太師近前,又言道,“臣遠征在外,苦戰多年;陛下仁政不修,荒瀅酒色,誅諫殺忠,致使諸侯反亂。臣且啟陛下,殿東放著黃澄澄的是甚東西?”
紂王硬著頭皮道,“諫臣惡口諫君,沽忠賣直,故設此刑。名曰:炮烙。”
太師已有怒氣,又啟,“進都城見高聳青雲,是甚所在?”
紂王道,“朕至暑天,苦無憩地,造此行樂,亦觀望高遠,不致耳目蔽塞,名曰:鹿臺。”
太師聽罷,心中憤怒,大聲道,“今四海荒荒,諸侯齊叛,皆陛下有負於諸侯,故有離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