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3/4 頁)
方的統治者虛與委蛇做出順從之狀,另一方面卻在暗中為大宋提供幫助以盡正道本分。再往深想一層,如此做法也未免有兩頭下注的嫌隙。
如今他的修為已重回前世巔峰,要更進一步突破煉氣成罡之境並非閉門造車可以實現,再說天寶和張君寶那兩個小子也該放出去歷練一番。
想到此處,禹天來笑道:“既然是方丈的安排,貧僧自當從命。只是方丈當知貧僧慣於用劍,少林家大業大,是否能幫貧僧弄一把合用的長劍?如此下山之後也多了幾分自保的本錢。”
無塵道:“此事容易,天來你稍等片刻。”
說罷他親自起身轉到後室,不多時便又走出,手中捧的卻是一柄錫杖。
禹天來見此杖首尾長有餘四尺,杖身漆黑,杖頭則呈暗金之色。形如六角佛塔的杖頭上鑄刻了許多微小卻栩栩如生的佛像。佛塔外是一個輪廓呈寶瓶形的大環。被塔身分成左右兩半的大環右各穿了三個較小的圓環,輕輕一振即叮噹作響。
無塵將劍送到禹天來面前,肅然道:“此仗名為‘德杖’。杖中藏劍,名為‘慧劍’。德杖渡世,慧劍伏魔,天來當善用之。”
禹天來接杖在手,稍一把玩已明其構造,當即以左手持杖身,右手握住杖頭大環當中的佛塔,一轉一抽,“唰”得從杖身中拔出一柄長劍。
此劍全長三尺六寸,寬僅二指,劍身與劍柄一樣呈暗金色,纖薄的鋒刃上隱隱有一線毫光流傳不定。
他玩賞片刻後還劍入鞘,一手懷抱錫杖一手豎於胸前,正容施禮後道:“貧僧定不負方丈所託。”
次日清晨,禹天來帶著天寶與張君寶出了少林,下山之後來到大路上。
此刻兩個小子的臉上都現出些嚮往又畏懼的複雜神色。天寶問道:“師兄,此次咱們是走水路還是走陸路?”
禹天來笑道:“不是‘咱們’而是‘你們’。我們便在此處分道揚鑣,到江南武林盟駐地襄陽再會合。至於選哪條路,怎麼個走法,全由你們自己做主?”
張君寶吃了一驚道:“師兄為何要與我們分道而行?”
禹天來道:“你們此次出山是為了入世歷練,自然需要自己去闖蕩一番。昨晚我已經將‘截道八擊’的核心要訣傳授給你們,你們認真觀察和揣摩所見的各種武功,便可不斷地充實完善這套功夫。最後叮囑你們一句走江湖的箴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言盡於此,我們襄陽再見!”
說罷瀟灑地擺了擺手,手持錫杖悠然而去。他行走時暗藏“禹步”的功夫,腳下似緩實疾,眨眼間便已走出呆若木雞的兩個小子的視線。
天寶首先回過神來,忽地想起一件至關緊要的大事,急忙向張君寶問道:“君寶,師兄他有留給你盤纏嗎?”
張君寶臉色陡變,有些絕望地反問道:“難道師兄沒有給你?”
兩人登時相對無言,欲哭無淚。
第一百三十一章 伏魔劍,補天志
禹天來一路南下,沿途飢餐渴飲,曉行夜宿自不必說。以他的經驗閱歷,不管是走在繁華鬧市還是荒山野嶺,在衣食住行上都絕不會委屈了自己。
在享受一人一間獨行江湖的愜意時,他也未免會想起被自己拋棄了天寶與張君寶兩個小子。雖然偶爾會覺得自己直接將他們扔入這亂世江湖有些太過殘忍,但念及“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又知道兩人都有先天之境的修為,一個機警多智,一個沉穩冷靜,不管遇到什麼情形,最起碼的保命逃命的能力還是有的,便也心安理得。
這一天禹天來以走到宋蒙兩國相峙的地帶。近年來兩國雖無大戰,各種小摩擦卻從來沒有間斷。在這片久戰之地,處處的被毀的村落城寨,斷壁殘垣觸目驚心。
正從一處空無一人荒村中穿過,遠遠地聽到對面傳來一陣人喊馬嘶之聲,他心中一動,身形一閃消失在一堵破牆的後面。
片刻之後,有一隊百人左右的蒙古騎兵趕著一隊用繩索穿著的漢人男女迤邐而來。那些男女約有二三百人,其中大多為青壯,只有十來個孩童被大人或拉或抱。
那些蒙古兵信馬由韁徐徐而行,一面走一面大聲說笑,又有一些人對著隊伍中的一些年輕女子指指點點,神色間滿是淫褻之意。
驀然間,有一個衣甲似是個百夫長之類的軍官在馬上探出身軀,如鷹拿燕雀一般抓住一個將拖著孩子走過馬側的年輕婦人,一把提到自己馬上。
這婦人雖是蓬頭垢面,但身上衣服質料上乘,肌膚白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