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頁)
回想,臨海古長城一千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這一刻,似乎和他產生了共鳴。
忽然,陳逍遙的腳步一頓,他緩緩地睜開了眼睛,抬頭凝望,這裡,將是第二場決鬥的地點,臨海古城,攬勝門。
白雲山煙嵐舞步輕盈,古城下靈江碧水粼粼,攬勝門關樓昂首天外,展巨臂挽起鋼鐵長城。
古城,攬勝門,它曾見倭寇屍橫遍野,它曾見戚家軍威風凜凜。
有人指著城腳的石塊說,你們是衝鋒陷陣的功臣,曾經和守城將士肩並肩,直砸得入侵者粉骨碎身。
如今巨石上大書“雄鎮東南”,便是台州式鐵拳的象徵。
古城內抗倭勝蹟繁花似錦,一處處都曾在青史留名。
“繼光街”懷念戚繼光戰功赫赫,“左營巷”“右營巷”曾是當年兵營,城垛間尚架著烏油油鐵炮,其中兩門便叫“大將軍”“小將軍”。
攬勝門昂首於白雲深處,像一面戰旗閃耀在歷史長空。
攬勝門是一扇勝利的大門,通天的臺階直達天堂勝景。
攬勝門是一座攻不破的堡壘,白雲深處有侵略者填不滿的墳塋。
第278章 臨海古城攬勝門
臨海古長城由起初的夯土板築法到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石虎開始用夯土牆外包砌磚到南宋末年,由於使用火藥,重要的城牆開始用磚石包砌加強防禦,使之形成了更有利的防禦地形。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趙汝愚整修城牆,增開興善、鎮寧、豐泰、括蒼四個城門,並修崇和、靖越、朝天三個舊城門,增築月城(甕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
城門頂與城門樓底層之間開空洞,上裝活動暗板,戰時掀開暗板投擲巨石打擊進攻城門之敵,並能快速堵住城門,這種特別的結構,在全國屬罕見。
至此,臨海城牆的範圍和城牆的建築結構風格形式定型於宋朝。
到了天朝少數民族統治,曾下令拆天下地方城牆,臨海古城因低御靈江洪災的特殊功能,所以只拆掉子城,其餘仍保持原貌,特別是嘉靖後期“以倭患修治,幾費經營。”
倭寇侵犯我東南沿海,台州府城又首當其衝,成為軍事家的必爭之地,城牆又在抗擊倭寇中發揮重大作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繼光任寧(波)紹(興)臺(州)參將,二十九年(1560)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
他在臺州抗倭期間:“先按海上形勢,多間諜,嚴號令,廣詢謀,與士卒草蔬野處,每遇賊至,奮不顧身,必欲剪此後食。”並與譚綸一起帶領將士大修城牆,因此以“九戰九捷”而名揚。
戚繼光不僅修繕臨海古城,還對臨海桃渚城,增築東、南兩座敵臺以及城郊7座烽堠(烽火臺)。
臨海古長城除清順治十五年(1568年)代理知府胡文燁對部分牆體“增高三尺,垛口並三為一”外,其餘都是唐、宋、明留下的遺存建築。
在南邊城牆興善門考古調查時,發現城牆斷面顯示:唐、宋、明、清四個朝代的文化層十分明確清楚。
唐代為泥夯土牆,高3米;宋代在唐代夯土牆上加高1米,在裡外邊各加砌一磚半厚的包磚;在江邊段城外前砌1米高的石砌護牆。
明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加高2米,裡外各加砌一磚半厚的包磚,並且在結合部用條石平放拉結。
清代在明代的呈外略作修補加高,西南段的城牆均在7米高左右,寬4。4米左右:而在龍顧山段逶迤的城牆,高度一般在3到5米,寬度在3到4米不等的不同級別。
遊臨海古城牆,最佳的路線是從東湖北則的入口開始。沿東湖路北行,路基原是東城城基。
後湖闢廣場,穿過“雄鎮東南”石牌樓,是‘百步峻”登城石階,共198級。
登臨其上,返顧東湖,但見平波萬頃,橋亭如畫,夏秋之間,湖風撲面,令人神怡氣爽,環樓四顧,處處皆景。
東則高樓鱗次,一片新區氣象;南瞰老城,多是古街古屋。
古趣油然而生;北面環背白雲之山,山間飛青疊翠,時接淡霧輕雲;西眺天、仙之水.遙對波光山月。
括蒼雄踞於西南,靈江遙接於東海,使人心胸疏蕩,眼界寬闊;折而西向,漫步城頭,兩邊松柏蒼茂,上下萬木青蔥,雉堞時仄時曲,嵐氣隨至隨消。
前行約千米而至北固門,過門數百米即達煙霞閣,其閣凌虛高聳,氣勢巍偉,仿北京天壇公園裡的圜丘壇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