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1/4 頁)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影響了整個世界。
據說**思想的創立就源於老子學說。
據記載,老子留書之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然後就沒了訊息。
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
有人說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
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
《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
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
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第232章 黑衣斗篷殺手
臨海古城,靈江之濱的小路上,陳逍遙一路小跑向前,他默運紫氣東來心法口訣,吸收天地靈氣,強大自身。
對於在懸崖峭壁上,臨死之時,在他的腦海中,曾經出現過的那神秘灰色道袍老人,陳逍遙心中,隱約間,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對方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道德天尊,老子!”
這個念頭,讓陳逍遙感覺到有些荒誕,有些不可思議,因為老子,這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啊,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過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神嗎?
陳逍遙想到紫氣東來功法的神奇,想到了在腦海世界中,老子腳踏金光大道,攜帶著漫天紫氣東來,口吐金蓮,異香飄散的一幕,不由得他不相信。
陳逍遙甩了甩腦袋,將腦海中這些不盡真實的念頭甩去,他寧願相信人類能夠在月球上居住,也不願意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神的存在。
陳逍遙的腳步放慢了下來,他此時的心境,有些亂了。
沙沙沙。
這時,一陣沙沙聲傳來,陳逍遙這才發現,他又來到了當初,猛虎被殺時的現場,一旁是那蜿蜒輾轉的靈江,一旁是那茂密蔥鬱的小樹林。
陳逍遙停下腳步,出神地看著眼前那條奔騰不息的靈江,浩浩蕩蕩的向東流去,一去不復返。
這幾天的經歷,像是放電影一般,再次在陳逍遙的腦海裡,一遍又一遍的回放著,那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的衝鋒號角,那令人感到驚心動魄的激烈戰鬥,那令人感到悲傷潸然淚下的無奈哭泣。
這一幕幕,一件件事情,繚繞在陳逍遙的心頭,久久不曾散去。
還有那一張絕美的容顏,如冰山的嚴肅,如火山的熱情,如雷厲風行般的作風,那魔鬼般的身材,那戰神般的颯爽英姿,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腦海裡,銘刻在他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