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3/4 頁)
二,這所謂的制定法律絕不簡單!
稍微停頓,李賢繼續說道,“你既然有這個自信坐在這裡,那麼我不問你的過去,也不問你的才能。我只問你,如果讓你執掌安陽的律法,你是否能盡心盡力為安陽謀劃。”
剛剛被劉國拒絕,一身抱負無法實現的公孫無傷,這一刻幾乎想要立即跳起來、指天發誓:我能行。但這個念頭一轉,卻壓了下來。“李公子,我必須先了解安陽的情況,也需要明白,你需要一個怎樣的安陽。”
李賢想了想,卻搖搖頭,“在這之前,我想問下,劉國的法律,是怎樣的法律?這樣的法律的核心是什麼?”
說到這個,公孫無傷就像是換了一個人,臉上甚至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出現。“在說法家之前,我們要說過去的謀士、文士等。
謀士往往只對主公服務,而文士往往只針對國家的治理。
但無論是謀士還是文士,本身都是以人治人。況且謀士和文士本身,能力人品等也是良莠不齊,且各自分散。
因此,我們法家的先賢就想,是否有一種方法,能夠將謀士和文士相統一,並且能保證絕對的公平呢?
最終,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就形成了現在的法家。
法家的思想是以法制人、代替以人治人,一切都依法而行;把整個社會都納入法律的控制之下。而法律本身,必須要公開。如此,所有的一切都依法而行,天下垂拱而治。”
李賢眼睛一亮,“這思想很好。但這似乎只是取代文士的能力,並沒有取代謀士的能力啊。”
公孫無傷語氣緩慢而清晰有力,“法家的思想分明暗兩部分。明的部分就是以法治國,也是最次要的。暗的部分,可以稱之為‘兩面三刀’;這才是最主要的。”
兩面三刀!
李賢眼神一眯,一聽就不是什麼好詞。
公孫無傷根本就沒有停頓,“所謂兩面三刀,是兩種方式。兩面,是指賞和罰。君主最大的權利,其實就只有兩個:賞賜和懲罰。只要做好了賞罰分明,君主就能掌控手下。
但僅僅只有賞罰還不夠,因為人心叵測。所以,才有‘三刀’。
所謂的三刀,就是:
第一,君王的權勢,要高高在上,不容侵犯,敢冒犯者殺。這是剛強的一面,要表現的大義凜然。這就是‘勢’。
第二,君王要有帝王之術,要讓臣子內鬥、要讓百姓內鬥、要讓天下內鬥;帝王坐高臺,笑看風雲、坐收漁翁之利。而後將其中比較活躍的,挑出來殺死,以此來鞏固帝王威嚴。這是陰柔的一面,要表現的不溫不火。這叫‘術’。心術、權術。
第三,才是法。權勢是帝王的象徵,心術是控制臣子的方式。而法,則是治理百姓的方式。
透過法律,將全國百姓變成帝王手中的利刃,為帝王爭取一切利益。
外人只道法家是以法治國,卻不知道法律才是最外層的東西。法,是為‘兩面三刀’這個核心服務的。所以,法家的法,是王法,是為君王服務的。
最終的目的就是保證,王永遠是王,臣永遠是臣,民永遠是民。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君王服務。任何敢反抗法律的,就是反抗帝王,就必須殺無赦!”
李賢聽的是目瞪口呆,甚至冷汗直流,“你們這……根本就是把百姓當豬狗了!”
公孫無傷也就是大義凜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個天下,只需要一個主人。所以,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當如是。
也只有如此,才能上下一體,內外一心。以君王之心為天下之心,以君王的意志為天下準則。
百姓愚昧,無足掛齒。所以,治理國家不能考慮百姓的意思。如果百姓不滿,敢議論王法的,殺!敢不遵守王法的,殺!損害君王利益的,殺!
只要將不聽話的、賤民、愚民都殺完了,剩下的都是順民,這些人才是帝王需要的人才。
做到了這點,則帝王可揮斥天下,總有一天能號令九天九地。”(未完待續。)
第二零二章 論“法”2
公孫無傷大義凜然;
李賢目瞪口呆。
公孫無傷面色肅然;
李賢面色青白。
李賢現在心中就只有一個念頭——相比於法家,毒士真的是太小兒科了!聽聽人家,一句話裡面有多少“殺”。真要按照法家這一套治理天下,君王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天下早晚會被殺光了。
不對,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