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第2/4 頁)
,我說的可是有錯?可有那一句是我故意編纂?如若我說的錯了,我願意立即嚮明珠公主三叩首以作賠罪。”
明珠輕咬著嘴唇並不言語,這些事情她自然是知道的,金國有計劃在近日南下,以金兀朮之的推算,宋廷之中雖有岳飛、韓世忠、吳玠等猛將,這些人都非易與之輩,但是宋朝的朝政卻是被文官把持,那些文官多半都是希望南北合議,處處排擠這些武將,所以如果金國全力以赴,有很大的機會當可一鼓作氣直吞宋朝在江南的半壁江山,此戰或許會有些波折,但是隻要一戰功成,卻是一勞永逸之事,可保金國百年無虞,但是,如果江南半壁不平,儘管如今的宋朝看似累卵,但南人北復中原之心卻是日益旺盛,相比較金國的情形,自從金人跨過燕山安居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捨棄弓馬,從事農耕商賈,戰力已經在急劇的下降,雙方此消彼長,長此下去,如今的金國看似強大,卻是立於危牆之上,南宋不滅,金國終究難得安寧,故此,金兀朮才有傾全國之力再度南下的打算。
不過,金國此戰風險也是極大,全國精銳盡出,此戰若勝,自然是歡喜,可是如果萬一戰敗,或者是戰事不順,中途說不得會發生許多波折。
西夏與宋金比鄰,昔年也曾與宋廷交戰,但是西夏與宋朝交戰不停,只是為了宋境之中的錢財糧帛,並沒有要金國這般吞併宋土的野心,所以雙方之間倒也沒什麼不能化解的仇怨,至於每年十幾萬歲幣,對於富庶的江南而言,其實也算不得太多負擔,想必曾經連年往汴京城運送的花石綱而言,這些歲幣也不過是九牛一毛,傷不得國家根本,相反,給一些歲幣便可換來邊境安靜,免去了許多平民百姓的刀兵之禍,也節省了一大筆軍費開支,其實也不虧,並且在邊境之上開通貿易,賜予西夏的歲幣,多數還得讓宋朝的商人給賺回來,所以,大宋朝廷的文武百官,包括皇帝本人,也都是樂意如此對待西夏的。
及至後來,金國日益強大,佔了汴京,擄走二帝,將大宋朝廷趕到了江南,時而金國也揮兵西向,與西夏打上幾丈,西夏兵儘管比宋兵兇悍一些,可是面對金兵,每次都是一敗塗地,從來未佔到過便宜。
幾時後來,金兀朮到了江南“搜山檢海捉趙構”,那些年月大宋朝廷幾乎癱瘓,給西夏的歲幣自然也無從著落,不過西夏那邊也沒了討要歲幣的心思,反而是擔心金兀朮滅了宋朝就要來滅自己的西夏了。
於是乎,大宋與西夏之間儘管沒有盟約,卻是默契的成了一雙難兄難弟,都擔心金國來將自己給滅了,同時,金國這邊也看到了此間的變化,也不敢貿然向其中哪一位動手,生怕他們合力一處,自己就討不得好處了。
不過大宋朝廷之中,主和之臣甚多,歷來希望宋金合議,只要能守住半壁江山,兵者兇器也,能不動刀劍,最好是不動。西夏那邊,金國還沒打來,他們也絕對沒有主動出手去招惹金國的道理,金國這邊如果與大宋打了起來,西夏多半是在一旁張望,如果不是有放到嘴邊的便宜可以佔,儘管知道金滅送之後自己就是他的下一個目標,但西夏依然是絕對不會出兵的。
此次金兀朮準備的南下滅宋,人力物力耗費甚巨,如此一來後防必定十分空虛,如果是平時,西夏是絕對不敢打金國主意的,但是西夏太子手中權柄日重,且頗為好戰。在金兵南下之時,如果是一帆風順也就罷了,如果一時陷入僵持之中,說不定這位西夏太子會在後背狠狠的插上一刀,到時候金兵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到時候已經佔據的中原能不能保住暫且不說,如果大宋與西夏合力一心,只怕金國都要退回到燕山以北,金國攻宋一來,金國的子民已經漸漸習慣了漢人的生活方式,這時候如果兵敗退回燕山,那麼對於金國而言直接就是滅頂之災,再想要奮發圖強,重佔中原,便只能做夢囈一談了。
在此情形之下,金國便看重了西北草原上的克烈部,克烈部距離西夏較近,但因早年經常受西夏欺辱,所以與金國交好,並且克烈部有精壯上萬,想要用這股力量直接對西夏構成威脅是不成的,但是如果在西夏分兵別處之時,比如派兵參與了宋金之爭,那麼這萬餘精壯,便成了西夏的枕邊利劍,西夏想要有所舉動,就不得不顧及到克烈部這個潛在了危險了。
所以,將依蘭公主嫁到克烈部,並且是嫁給一個年逾半百的大族長,而非是年紀相差較少的族長之子,為的就是借用依蘭公主將克烈部與金國牢牢的綁在一起,對西夏構成絕對的威脅。
野臺所言並沒有絲毫出錯,李文軒之前隱約也知道這些事情,只是這些事情涉及到金國的國事,明珠又是金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