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是夫人第一次給夾菜,他得表現好點,以求下次。
“還有這個豆花米線,是雲南的特色,深受網友好評,你嚐嚐”高楊剛嚥下涼拌的,曉寒把豆花的又送到嘴邊。這豆花的還好,軟軟糯糯的,沒那麼酸了。曉寒在他碗裡的撥出來一小碗過橋米線,她要嚐嚐他的狀元米線什麼味道。高楊這是第一次和人分食一碗飯,曉寒帶給他全新的感覺,很市井很溫暖很有生活味。雖然食物不是很合他的胃口,不過一頓飯還是吃的很飽,還被老婆逼著喝了木瓜水。他不喜歡吃木瓜,幾乎是咬著牙喝的,老婆說不能浪費食物。
曉寒團的券要了這樣多的菜還差十塊錢沒用完,她為湊單又要了份木瓜水帶走。高楊看到她的木瓜水就想吐。
打車回酒店,曉寒吃飽了,就想睡,想想此行的目的,就強忍著。高楊給劉經理打了電話,說兩點出發。高楊說學校在山區,路不好走,讓曉寒做好吃苦的準備。
曉寒出身普通家庭,她從十歲沒了父親,是吃苦長大的孩子,她自認比高楊能耐得住苦。
高楊帶她去的是,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翠華鎮的湯廊小學,學校是高峰集團捐建的希望小學。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滇中北部,距昆明72公里,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門〃,素有〃三水一江之地,彝歌苗舞之鄉〃的美譽。
祿勸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全縣山區、高寒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98。4%;由於海拔高,交通不便,山區貧瘠所以比較貧困落後,是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湯廊小學地處祿勸翠華鎮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高海拔深山中,學校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是苗族。
湯廊是一個貧困村,學生家庭貧困的比例高,儘管教育部門在貧困寄宿生補助名額上予以傾斜,但只有50名學生享受每人每年750元的國家補助。雖然高峰集團捐款建設了教學樓,村裡還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吳茵茵資助了村裡十幾個特困生,讓他們能和別的孩子一樣上學學知識。
劉經理讓公司司機開來一輛小貨車,裡面裝滿了給學生帶的食品,書籍,文具衣物等。曉寒看看東西很齊全,贊劉經理想的周到。劉經理親自駕車載著高楊和曉寒奔赴山區學校。車子進入山區,顛簸的厲害,山路迴環往復,汽車頻繁的轉彎,曉寒有點暈車。她出了一身冷汗,臉色蠟黃蠟黃的,中途下車吐了兩次。她中午吃的雲南米線全吐光了,她無力的靠在高楊懷裡。高楊心疼的摟著她,沒想到她會暈車。曉寒說是中午吃太飽了,又沒有休息好,山路九曲十八彎,把她給繞暈了。她才明白高楊說的吃苦是什麼味道。
一路顛簸了三個小時,車子終於停在了村口。村裡沒有修路,車進不去,只能步行了。學校在村後的山坡上,海波1700多米,曉寒下了車呼吸著山裡清新的空氣,頭暈緩解了很多。她打量著村子,低矮的房子,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散落著,不像她家鄉的村子那樣,規劃整齊。這裡沒有大衚衕,只是依著地勢所建。雞鳴犬吠,黃髮垂髫,炊煙裊裊,樹木掩映著茅籬,還真有世外桃源的恬淡。
“這地方空氣真好,風景很好,就是交通不便,如果能開發出來,倒也是不錯的旅遊勝地。”曉寒深呼吸,吸進的空氣甜甜的涼涼的。“夫人,走吧,過了村,就是學校了,孩子們聽說她們的茵茵姐要來,都等著呢”高楊拉了曉寒進村了。
村裡的路是土路,路兩邊很多山核桃樹,高楊說到秋天來就可以吃到新核桃了。劉經理先一步到了學校,校長和學校的老師已經出來迎了,校長熱情的跟高楊和曉寒握手,校長對高楊的資助表示感謝,由衷的感謝。
劉經理讓校長找了村民幫忙,把帶來的物質搬到學校去。學校的老師引著曉寒和高楊去了學校。
學校是新建成的三層小紅樓,小樓在一片比較平坦的坡地上。操場上的國旗在迎風飄揚,教學樓前面有一片花圃,是孩子們和老師共同栽植的花木。和曉寒並肩同行的是北京來的兩位年輕的女支教老師。這兩位女孩師範畢業後,主動參加了學校的支教活動。曉寒為這兩位漂亮的90後女老師暗暗點贊,為了山區教育放棄了都市繁華的生活,耐得住貧苦和寂寞,讓她這個85後自嘆不如。
到學校門口,曉寒看到了一排排站立在校門口的孩子,衣衫是民族特色的織布衣服,雖然洗的發白,但是很乾淨整潔。那一雙企盼的眼睛,清亮如山泉。“同學們,你們的高楊哥哥和茵茵姐姐來看你們了,給你們帶來好多禮物啊,一會操場上去領啊”校長給同學們講話。校長帶著高楊曉寒往裡走,孩子們眾星拱月般的圍著高楊和曉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