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4 頁)
米堆上,從早玩到晚。大學畢業後認識了林雨豪媽媽,那是1958年夏天,林雨豪爸爸記得很清楚,她穿著白色的確良襯衫,一條黝黑錚亮的大辮子拖在身後,臉也曬得黝黑,人長得很漂亮。剛開始處物件時,她孃家人還不同意,不單單嫌他窮,主要因為他是日本人。
“唉,跟我真是一天福也沒享。”林雨豪爸爸自言自語道。
“爸,你說什麼吶?”林雨豪問。
“沒說什麼。”
“快吃藥吧,吃完藥睡覺。”
“好。”
林雨豪爸爸看著兒子,兒子長得像媽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人年輕時還好說,老的時候,老伴兒不僅是個伴兒,更是彼此的精神支柱。夫妻間相扶相老過一生是一件人生幸事,現在一些年輕人流行閃婚、閃離,言語不和就鬧離婚,其實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王哥家
池田助教是慶應義塾大學醫學博士畢業,他家庭條件很好,父親好像是哪個大公司的董事。池田助教三十多歲還沒結婚,自己買了一套公寓,每天早來晚走,數他帶的留學生最多,和本國學生相比,留學生不好帶。
“池田先生,這兩張病理組織切片我怎麼看不出區別呀?”李夢華用英語問道。
“嗯,我看看。”
看切片是一門功夫,不是一年半載能學會的,組織切片看錯了,良性診斷成惡性或者惡性診斷成良性,那是重大醫療事故。這種事情以前不是沒發生過,有的腫瘤病人治好了,二、三十年沒復發,保不準就是當初診斷錯誤了。看切片是病理診斷的基礎。
“李桑,你看這塊切片組織邊緣清晰,分化度較高,另一塊邊緣模糊,屬於低分化,仔細看有差別的。”池田助教說。
池田助教總是耐心細緻地為學生講解,一些實驗技術更是手把手地教。相比之下那兩個講師則沒有多大的耐心,崛江教授更是很少進實驗室,崛江教授從來不做實驗,實驗都是由下面的老師帶著做。
“哦,我看出來了。”李夢華說。
“李桑,尤素福說他下午有事,下午你去看PCR儀吧。”池田助教說。
“好。”
尤素福是孟加拉國留學生,他和費迪南不一樣,他經常出去打工。PCR儀是免疫組化實驗的一種儀器,免疫組化全稱叫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是分子生物學的一種實驗技術。病理科一共有三間實驗室,李夢華這段時間主要在PCR實驗室工作,PCR實驗室不算太大,分“試劑準備區”、“標本製備區”、“擴增反應配置區”和“產物分析區”,各個區之間相互隔離,中間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