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2/4 頁)
慕容:遇到強X不能叫救命,叫救火!
第162章 頓悟
大宋朝廷在慕容復的手上運轉到第三年,效率已高地令人瞠目。段氏父子接下聖旨不過十日,欽命建造的“恭義侯府”便已正式完工,可以安排段氏父子拎包入住。段氏父子與大宋官場並無交情,蕭峰與虛竹二人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恭義侯府的第一批客人。
酒過三巡,段譽放下酒碗長長一嘆。“小弟混沌一世,竟是到了今日方做了一回明白人!”
段譽自幼生於錦繡堆中,讀的是四書五經、用的是錦衣玉食。這樣的人教養極好、溫柔善良且與世無爭,可與此同時也難免有天真無知眼高手低的毛病。如果說虛竹是不知權勢地位、蕭峰是視權勢地位為糞土,那麼段譽則是早已習慣擁有權勢地位便不覺得它們有多重要。直至段譽登基為帝,清楚意識到大理國大權旁落於高氏之手的現狀。直至大宋猝然發難,意圖謀奪大理國土。
或許於段譽而言,他此生最易犯的錯誤便是一廂情願。當年他一廂情願追求王姑娘,可王姑娘最終仍是嫁給了蘇迨。如今他一廂情願地以為大理國的前程他能做主,可原來他這個大理國主始終是個傀儡,無論是在大理還是在大宋。正旦大朝上,大宋官家如常例冊封了他並恩封他的父親,可卻將最後攤牌的機會留給了高升泰。如果高升泰入大宋請罪,則大宋朝廷便順勢接管大理內政。數年之後,改風易俗、化夷為漢,水到渠成。如果高升泰抗旨謀逆,則大宋天兵也已整裝待發。至於段譽及段氏皇族真正的立場,誰會在乎?縱然是正旦大朝上段譽寧死不從血濺朝堂,最終也不過是使大宋起兵討逆的詔書多添一筆“為大理國主譽報仇雪恨”的話罷了。
段譽父子接受冊封后不久,高升泰派來的百人使團便已走了大半。高氏的鐵桿忠臣忙著要回大理向高升泰通風報訊商議對策,可便是那留下的一小半人,他們是否當真忠於段氏,段譽卻不敢確信。只因他們商議數日,給段譽的建言竟是:在高氏做出應對之前,以大理國主的身份上疏大宋朝廷,表示願領大理百姓歸附大宋。以這份上疏表明立場,博得大宋官家的好感。如此一來,在高氏覆滅大理歸宋之後,段譽父子或能被放歸。說不得,大宋朝廷看中段氏在大理的人望,還能令段譽以大宋官員的身份牧守大理。
“如此一來,陛下雖不能繼續稱帝,可大理卻仍在陛下治下。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可若是等大宋天兵平滅高氏,大宋朝廷以刀筆逼迫陛下禪位,段氏一族的性命便堪憂了!”
望著跪在自己面前忠枕建言的原大理臣子,段譽實不知他究竟仍是為自己效忠才不惜忠言逆耳,還是早已被大宋朝廷收買特來說項。只是縱然弄明白了,又能如何?大理國的前程,段譽早已無能為力,不若難得糊塗罷!
想到這,段譽便又灌了一口酒,喃喃道:“臨來大宋前,小弟曾去天龍寺拜見伯父,與伯父有一席長談。”回想天龍寺中自己與伯父之間那場真正開誠佈公的談話,段譽的雙目不禁微微泛紅。“伯父說,若是事有不協,便再退一步。”大理國百姓多為白族人可漢化極深,對大宋並無排斥。大理段氏對治國掌權並不在行,卻是實實在在地愛民如子,並不願為了一個近乎傀儡的帝位與大宋開戰。更何況,以大宋如今的國力,戰敗是必然的。就算鴻運當頭戰勝了大宋,也極有可能只是為高氏作嫁衣裳。大勢所趨,順應時勢總好過被當做絆腳石碾地粉碎。然而,理智與感情卻終究是兩回事。“……只是段氏數代基業,終究毀於小弟之手,委實愧對先人。”
眼見段譽黯然神傷,蕭峰不由伸手拍了拍他的肩頭。段譽並非亡國卻也是失國,這種傷痛蕭峰也不知如何安慰。
虛竹見狀卻一臉實誠地勸慰了一句。“三弟,只要蒼生有幸,其他的皆是身外物。”
段譽聞言只是苦笑,只見他晃著酒碗自嘲道:“南唐國主是‘違命侯’,我這大理國主是‘恭義侯’,但願最後不要也被賜下牽機才是。”
不得不說,慕容復對大理國下手的時機委實選地太好。段譽登基不過半年,未曾嘗過當皇帝的極樂滋味,身上仍保留著先前為鎮南王世子時那股書生意氣。若是再過個一年半載,高升泰好生奉承一番,三宮六院納滿絕色,出行玩樂有風流詞臣相伴,再要段譽從大理國主退為“恭義侯”,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
“不會。”蕭峰斷然應聲,“大理國主動歸附,所謂千金買骨,大宋朝廷定會善待段氏族人,彰顯仁義。”說到這,他的眉峰不由一擰,轉口道。“只怕高升泰以段氏族人為傀儡,起兵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