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4/4 頁)
帝國所採取的堅決抵禦政策,使得宇宙被統一的歷程至少延後了一年以上,而雙方也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這些,都無法用任何物質上的東西去衡量。
但同時更多的史學家站在了民主的這一面。他們的理論是,沒有任何一種制度,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跟另一不同制度的國家發生衝突時,會放棄抵抗將自己國家民眾的權利、將自己倡導的平等自由理念拋卻到一邊,而僅僅是為了成全另一制度對全宇宙的統一轄制。
無論怎樣,流血是通向和平的必經之路,如果真的除去流血這一環節,那麼直接到來的和平會是永久而安寧的和平嗎?
沒人可以證實這一點。
戰爭與和平是一對畸形的連體嬰,在發動戰爭的時候,有人會高呼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帶來和平;而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人們又會懊惱為和平而發動的戰爭所流下的血實在是太多了。
人類社會本身存在的不調和性,導致了戰爭發生的必然性。
爭執、衝突、利益……太多複雜的要素糅合在戰爭這一體現形式上,它不是唯一形式,卻是最常見的體現形式。
統一,並不意味著強大,也不一定意味著廣大民眾的安康。(至少暴秦就是如此,亡在了第二代)
一句古語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此時此刻要讓明鴻放棄與萊因哈特一戰是絕對行不通的。
儘管這場綿延長達半年多的大型戰役已經帶來了第一個犧牲者——卡爾。古斯達夫。坎普,他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他只是被載入史冊的那一個,更多的,活生生流血犧牲的人,名字沒能被載入史冊。(他們的生命只能透過那一串串生冷無情的數字來體現,這並不是對生命的蔑視,而是歷史的必然。)
軍人是將殺人合法化的戰鬥機器。不知是哪個明智之士說過這樣的話。
但是戰爭的開啟,就註定意味著要有人犧牲,為著他們心中所追求的正義,抑或是為了……他們所效忠的主君?
那麼,我是為了什麼而戰呢?
楊小莉心中也有這樣的疑問。
然而,她發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