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2集《靈峰宗論導讀》(第4/5 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一天,顏淵就問孔夫子成就仁的方法。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說是在儒家的修行當中最圓滿的功德叫仁。就像我們學佛,什麼是佛?如何地成佛?那個道理一樣,怎麼樣才能夠成佛呢?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有仁德之人呢?問這個仁。孔夫子就回答四個字——克己復禮為仁。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解釋復禮。這個復就是隨順,禮就是隨順聖人的禮法。古代的聖賢他安排一個禮法,這個禮法是說人和人之間的接觸有一個規矩、有個章法,那麼在儒家當中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分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層的關係。這五層關係每一層關係在互相應對的時候它有個章法,比如說父親跟兒子的關係——父慈子孝,兄弟的關係——兄友弟恭,父親所要遵循的是慈,兒子是要孝。就是說,聖賢對於人跟人之間的相對操作他安排一個規則,我們應該去隨順於聖人的禮法。
那麼怎麼去隨順聖人的禮法呢?這當中有障礙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辦法去剋制你自己的私慾,因為你的慾望一活動的時候你就不遵照這個章法做事了。所以說呢,儒家的修學就是你要想辦法克己,你要調伏你心中的私慾,使令你的身口二業能夠隨順於聖人的禮法,那麼這樣子,你的內心就慢慢慢慢趨向於仁的標準。是這麼一個修行的內涵。這以下把這個觀念再開展出來。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旦你能夠達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攝受。這句話是蕅益大師之所以能夠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門、孔顏心學,就在這個地方。
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一個國家去。這個國君說,說我這個國家裡面很多盜賊,怎麼辦?孔夫子你是通達聖賢之道,你講出一個道理我聽聽看,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個國家的盜賊減少一點?孔夫子答得非常地妙。他說,有盜賊是你這個國君生活得太奢侈。“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你這個國君的德行就像風一樣,你有影響力,小人、老百姓的思想是跟著國君的思想跑的。你那麼奢侈、浪費,大家也是奢侈浪費,生活不夠用,所以只好做盜賊。所以你應該要調整你的德行,你應該要節儉一點。從孔夫子這樣的思想跟佛教思想是相隨順的——心淨國土淨,心淨眾生淨。
你看《維摩詰經》的《佛國品》也是這樣的思想,說這個菩薩他莊嚴國土的時候,他未來的應化身佛這個國家裡面為什麼沒有盜賊?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持什麼戒。這個國家的人長相特別莊嚴,為什麼?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有什麼功德。換句話說呢,這個外在的事相完全是你內心的德行所招感。所以講:“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你今天要以仁德來治天下,使令每一個人都克己復禮,你要緊要從自身做起,你從內心當中達到仁的標準,你整個國家慢慢會被你的仁德的德行所招感,慢慢慢慢天下就能夠隨順於仁的這個操作,天下歸仁焉,仁德的實踐是由自己先做起,而由人乎哉?!
我自己的經驗啊,我也覺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一個制度,這個人操作、這個人在做執事的時候、他在統領大眾的時候,它是這樣的相貌;同一個制度,另外一個人在操作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相貌。所以,制度的本身啊它無自性,這個心,心為業主,用什麼心情,這個人他是這樣的心情、他的這樣的德行,它就表現出這樣的相貌出來;另外一個執事的另外一個心情,同樣的操作,它又另外一個相貌。所以這個事情啊,“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句話是正確的。這句話是講到儒家的一個心地法門。
請問其目。
這以下呢,顏淵明白了這個道理,請問這個下手處。前面是一個大原則,就說明實踐“仁”的方法。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就從視、眼睛的視、耳朵的聽、嘴巴的言跟身體的動這個地方先下手,先使令你的視聽言動都隨順於禮,就是你的身口二業都隨順於禮,慢慢的你的意業也能夠隨順於禮。剛開始先從外表的隨順禮,慢慢的內心能夠隨順禮,這就是下手處。顏淵就回答了: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我雖然根器不好,很愚鈍,但是我願意去遵循老師的這番教誨。這段就是講到“天下歸仁語”的原文。
我們再翻回來。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經文當中可以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