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17集《靈峰宗論導讀》(第1/4 頁)
《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49面,
乙四、止觀篇第四
前面的一科持戒是對治身口的罪業,那麼這以下的止觀主要是進一步地對治我們意業的煩惱。這以下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的
丙一、總標
顯密圓通,皆以解行雙進為要。解者,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與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無差別。十方三世,顯密契經唯為發明此一念心性。達此一念心性,即顯密二詮之體,從此起於顯密二行。顯行依經修觀,廣如二十五圓通法門,略則唯心識觀、真如實觀二種收盡。二十五境,各具二觀。且約耳根言之,先從徵心處破妄,唯心識觀也。圓解既開,即於聞中入圓通常流,真如實觀也。密行亦具二觀,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真如實觀也。心無異緣專持此咒,悟知音聲如響,能持之心如幻者,唯心識觀也。由唯心識進真如實,密行成,顯行亦圓滿矣。
我們把它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第一段是個總標:
顯密圓通,皆以解行,雙進為要。
在我們大乘的修學當中,主要是兩個派系,第一個是顯教,第二個是密教。這以下把顯密二教的因果先做一個總標。先看它的果地功德。這個地方的果地功德,蕅益大師以“圓通”來總持一切大乘的功德。
“圓通”兩字是出自於《楞嚴經》。《楞嚴經》強調的是一個首楞嚴大定,這種定是從佛性流露出來的,它是恆常地顯現出來。首楞嚴大定的功德有三個:圓、通、常三個,應該是三個,省略了一個。圓通常是在形容首楞嚴大定的意境。
什麼是“圓”呢?量無不周,謂之圓,就是說首楞嚴大定的那種量是周遍法界的,量無不周。“通”就是具無礙用,這種首楞嚴大定具足無障礙的作用,各式各樣的三昧、各式各樣的陀羅尼,都不能障礙它,具無礙用。“常”就是體性不變,那麼這種首楞嚴大定的體性是不會隨時空而改變的。所以說它這個圓通常是讚歎這個大乘的功德,那麼這個功德是怎麼來的呢?“皆以解行雙進為要”,講出它的因地,那麼這個解門跟行門應該是要互相地相輔相成,“雙進為要”為它的一個主要途徑。
我們前面也講過,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假設只有解門、沒有行門,它的情況就是浮,浮動,說食數寶,不能調伏心中的煩惱,就是浮躁;如果只有行門沒有解門,那就是暗,你在黑暗當中完全憑自己的直覺摸索,這個是非常的危險,很容易墮坑落塹。所以說在趨向於圓通常的首楞嚴大定當中,一定是有解有行,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那麼這段是一個總標,把大乘的因果先標出來。這以下把解行的內涵再把它作一個說明,把它開展出後面的兩段。首先我們看解門,次第應該是先成就解門,再依解起行。
解者,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與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無差別。十方三世,顯密契經唯為發明此一念心性。
那麼這個“解”,當然理解主要是理解諸法的實相,明白生命的真實相。那麼明白生命真實相怎麼明白呢?“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就是說,在理解上,我們在整個成佛之道的過程當中,你了達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你現在當下在打妄想的這個明瞭的心性,它的體性是全體三德秘藏,那是一個佛的三種功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當下就是佛的三種功德。關於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十二》,把它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這個地方在《南山律在家備覽》也提出了一個講表。
首先我們看上面的眾生識體,一切的有情眾生的“識”,識,當然大家學過唯識學,這個“識”就是了別,有明瞭分別的功能,簡別這個樹木、石頭它沒有明瞭性。就是我們現前一念打妄想的心,先看它的本來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當你在沒有動念頭之前,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把本來面目講出來。
第一個、般若德:本自清淨——離諸塵染。我們在沒有打妄想之前,我們本來是“本自清淨,離諸塵染”,沒有各式各樣的雜染的煩惱。這是講般若德。
第二個、解脫德: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這個是講解脫德,我們這念明瞭的心性本來面目是具足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無量無邊的功能德用。
第三個、法身德: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這個“平等”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