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21集《靈峰宗論導讀》(第2/4 頁)
承:你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他是開了悟以後才來到中國,他當時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具足了,但是來到中國以後還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九年當中沒有說一句話,他能夠忍得住,因為他等待弘法的因緣。後來慧可大師出現了以後,才開始弘法。你看那個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也是這樣。慧能大師他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一個悟境得到五祖的印證,那麼他離開的時候,五祖說“佛法濫起,不宜速說”,弘揚□□有很多的障礙,你現在因緣不具足,要往南邊走。結果慧能大師到南邊的山上偏遠的山區在獵人隊裡面呆了十六年,這是不容易的。一個人他已經開悟了以後,他還能夠為了眾生的因緣等待十六年的因緣,他才正式出來弘法。所以說弘法的事業這件事情是不能急切的,要慎重,你要等待法的因緣的成熟,這樣子的道風才能夠日遠,這樣子你的法的弘傳才能夠久遠。
那麼這是蕅益大師有關的假觀,就是自勵、容人、取友、利生,有四個不同的態度,這是一個別明。
第二段、總結
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
那麼面對自己的身口意是“忠”,就是竭盡心力,要求自己要盡心盡力。那麼待人接物要緊就是“恕”,寬厚之心,待人處世要寬厚,要恕。就是一個忠、一個恕,簡單地說。
孟子又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這個天爵跟人爵的差別我們引用孟子的話來解釋一下。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這個天爵就是仁義忠信,那麼依止仁義忠信呢,樂善不倦,好樂修習善法而不疲倦,這個是天爵,這個天爵偏重在一種內心的功德。那麼公卿大夫偏重在一種外表的名利,功名富貴,這是人爵。那麼這個孟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是先成就內心的仁義忠信的功德,你自然而然就能夠召感外在的榮華富貴,“人爵從之”,這個意思。
那麼內心的功德,前面說過了,一個是忠,一個是恕。就是我們觀一切法空,那是無有少法可得,那也沒有人可得、也沒有事可得,那是一個絕待圓融的境界。但是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你內心當中“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就是一個忠,一個恕。待人處世就是一個忠,要求自己是盡心盡力;對待別人就是恕,比較寬厚之心。那麼以這樣的天爵,自然就“人爵從之”,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看第四段,我們先念一遍:
(四)病是吾輩良藥,消盡塵寰妄想,覷破此身虛幻,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皆賴有病境耳!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
這個假觀是說我們遇到病,有生病的情況,我們應該要修怎麼樣的假觀來對治。病是吾輩良藥。那麼我們剛開始修行都是以凡夫的身心世界來修行,帶業修行,帶了無量無邊的罪業,那麼雖然我們積功累德,但是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罪業它還是起現行,就是有各式各樣的病痛出現。這是怎麼辦呢?蕅益大師說,我們應該把病當作一個良藥。這個良藥它有三個好處,
第一、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
那麼當然這個主要是無常,諸行無常。就是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我昨天身體很健康,今天身體也很健康,每天身體都很健康,我們很難體會無常,就是產生常見——我永遠是健康快樂的。那麼我求生淨土幹什麼呢?那麼一定是從無常的變化體驗到苦,從苦體驗到無我,從無我體驗到畢竟空。那麼這樣的一種四大觀門,主要是由病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所以病痛增長我們一個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這是第一帖良藥。
第二、消盡塵寰妄想。
我們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會打很多妄想,各式各樣的事情要做,各式各樣的名聞利養要追求。但是有了病痛呢,“消盡塵寰妄想”,這個染汙的世界,這個有漏的世界對名聞利養的一種貪求之心,病痛它有這樣的一種力量。
第三、覷破此身虛幻。
知道色身是不能久住的,時間到了宜安去,古德說了時間到了就換個房子。
那麼這前面三種功德的生起,是皆賴有病境耳——有病痛的出現才能夠使令我們成就前面三種功德。那麼這三種功德應該是怎麼樣成就呢?這以下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修三種假觀:
願寬心耐意,安忍無厭,作隨緣消舊業想,轉重令輕受想,代眾生受苦想。
那麼我們對於病痛要緊能夠“寬心耐意,安忍無厭”。那麼這當中的寬心、安忍,這當中要做三種的轉想:
一、隨緣消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