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20集《靈峰宗論導讀》(第3/4 頁)
悟心跟修行的心,我們就能夠有一種力量,使令我們煩惱的習氣慢慢地消滅、智慧的光明慢慢地增長,佛意跟祖師的真實意在我們一念心中就慢慢地表現出來。
這個智者大師講說是“妙法”,大乘妙法,當然這個妙法主要的是一念的心性,不可思議謂之為妙。這個一念心性的操作它有實法妙跟權法妙。實法妙從真實的角度來觀察,那當然是一念的清淨心,那是一切法不可得,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但是你不可能老是安住在清淨心,你總有一天會從清淨心出來。我們可能是一天當中幾秒鐘跟清淨心相應,那諸相不可得。但是你從清淨心出來,來到有相的境界,那就要靠權法,歷事練心,那你就要有慚愧心、覺悟心、修行心,叫權法。
所以我們在調伏這一念心,從根本上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那麼不可得這就是我們的歇腳處了,安住在這個不可得的境界。但是不可得當中呢,你一動,就必須有慚愧、覺悟、修行的念頭出現。就是操作這一念心,它就是有權法、實法,權實不二,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歷事練心,他就是以這個根本法門來歷練,這個歷練主要依權法,是這個意思。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看第二段,首先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圓教從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見修行。豪傑丈夫,具一切無明煩惱,偏向冰凌劍鋒上行,非冰凌劍鋒,不能鑄無明煩惱成菩提般若故也。天降大任,必先苦勞拂亂,令動心忍性;頑鐵不煉不成鋼,美玉不治不精瑩,松柏不歷歲寒不挺秀,孤臣孽子不歷燻不達。豈有粥飯習氣,煖軟形態,可坐進此道者。夫小小境緣,便成事障,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果達妙理,則現前極惡逆事,第一玄妙,為第一明師良友。若舍此等境界,何法可修可悟可頓邪?兄平日學問,大率向語言文字上著眼,不向義理上體會,躬行處較勘。轉得此關捩子,方是大乘淨土因也。
好,那麼看論文,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呢是說明歷事練心的重要性,就是為什麼要歷事練心呢?那麼這個地方就講出它的一個重要性:
圓教從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見修行。
圓教的第一個階位就是名字初心,就是名字位,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對於諸法實相的道理生起了勝解,這樣子他就入了佛知佛見,跟三世諸佛是同一鼻孔出氣了。這個“佛知佛見”簡單地說就是他明白了現前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明白這個妙法,明白這一層道理,他不再執著這念心是有一個“我”,他也不會像二乘人把這念心偏空,他知道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那麼有了這樣的勝解以後要做什麼事呢?
豪傑丈夫,具一切無明煩惱,偏向冰凌劍鋒上行。
那麼你明白這一層道理以後做什麼事呢?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說你內心當中是有無明煩惱,說是: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這找到了根本的原點,但是從事相上來說,你有如夢如幻的煩惱跟如夢如幻的罪業,這怎麼辦呢?“偏向冰凌劍鋒上行。”冰凌就是一個很寒冷、積集很久的一個冰;這個劍鋒當然是很尖銳的刀,就是比喻一個很惡劣的境界上去歷練。那麼為什麼呢?
非冰凌劍鋒,不能鑄無明煩惱成菩提般若故也。
就是我們今天在處理這個如夢如幻的煩惱,要把它轉成如夢如幻的菩提般若,你還得靠逆境。這個順境是不成的,一定是逆境才能夠轉煩惱成菩提的。
這以下第二段講出他的理由。說修行人順順境境的、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不是很好嗎?一定要逆境呢?那麼蕅益大師講出一個道理出來:
天降大任,必先苦勞拂亂,令動心忍性。
引用孟子的話,說這個上天他要降下一個偉大的任務給這個人,使令他能夠傳承三世諸佛的佛道,傳承三世諸佛的佛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把這樣廣大的責任、弘傳正法的任務交給一個人,他一定會讓他不是很平安。怎麼回事呢?“苦其心志”,讓他心志感到很苦惱,那麼他的色身是怎麼回事呢?“勞其筋骨”,他的身體就是很勞動,跑過來、跑過去,他經常就是有些勞動的事情,他也不是經常在佛堂打坐的。“拂亂其所為”,他做事情也不是很順利,他不是勞動就有成果,也經常就是很多的挫折,很不順利。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上天要使令他“動心忍性”,就是要堅定他的意志力,去調柔他的性格,這個忍性。
“動心”當然指的是剛骨了,這個“忍性”指的是一種柔氣。這個忍性是比動心更難。我們在做執事當中任勞容易任怨難。說你今天叫你去工作,從白天做到晚上,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