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所在的環境,對於宗教信仰相對比較敏感一些,在很多人的心裡,宗教信仰甚至直接和封建迷信劃上了等號,柏初夏可不想因為自己的禮物讓叔叔受到什麼非議。
“丫頭,他們那個層面可沒你想的這麼膚淺的……”
聽到柏初夏的話,餘宣笑著搖了搖頭,身份地位決定一個人的處世態度和方式,到了柏初夏父輩的那一代人,這些微末細節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了。
“好了,餘老師,飯菜都準備好了,請大家中午用個簡單的工作餐吧?”
看到方逸和柏初夏的交易完成了,趙洪濤邀請眾人去到了食堂,說是工作餐,實際上卻是非常的豐盛,雖然沒有酒,但單單是刀魚那一道菜,就是很多酒宴上都見不到的。
“嗯?洪濤有心了,知道我喜歡吃刀魚……”看到那一道紅燒刀魚,餘宣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就像是去漢口要吃武昌魚一樣,來到了金陵刀魚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餘老來了,當然要有刀魚的,清明節前的刀魚雖然沒有了,但這也是野生刀魚……”
趙洪濤笑著回了一句,清明節前的刀魚,因處於長江入海口淡水與海水的交界的地方,肉質是最為鮮嫩,兩千年這會的價格已經是好幾百塊錢一斤了,而且還經常買不到。
“洪濤,這一頓飯你要自己掏腰包……”
孫連達看到桌子上的菜,卻是微微皺起了眉頭,他在金陵博物館當了那麼多年的領導,卻是最不喜歡大吃大喝,也不想看著自己的學生沾染這種風氣。
聽到孫連達的話,趙洪濤不由笑了起來,說道:“老師,您放心吧,知道餘老師要來,這刀魚是我自個兒買了帶過來的……”
趙洪濤畢業之後就跟著老師在博物館工作,自然知道老師的脾氣,哪裡會犯這種錯誤,就算老師不說,他也會將其餘的菜錢結算給食堂的。
由於下午還要工作,眾人都沒有喝酒,吃完飯後,一行人來到了博物館的修復室,復原那本《永樂大典》所用的工具都已經是準備好了。
文物修復,是一門很精細的學科,稍有不當就會造成原本就很脆弱的文物損傷,尤其是字畫類的文物,再小心都是不為過的。
這次是孫連達和趙洪濤兩人親自出手,孫連達炮製一些藥劑的時候,趙洪濤卻是小心翼翼的將那本《永樂大典》的封頁從整本書上拆卸了下來。
古代都是線裝書,而線的壽命卻是要比紙張短的多了,這本《永樂大典》的線也不知道換過多少次了,所以將線剪斷後重新封裝並不會影響到整本書的價值。
“這些藥劑,可以讓封面裱糊的那一層變得鬆軟,而又不會傷到裡面的封頁,方逸,藥劑學對咱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孫連達一邊操作著手上的工作,一邊還不忘教導一下方逸,作為一名科考工作者,是經常要在野外工作的,在沒有現成搭配好的藥劑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都是要自己親力親為的。
孫連達曾經主持過一個古墓的發掘工作,在出土物件的時候,他發現出土的文物之多超出了之前的預估,他們所帶的防腐液不夠了,孫連達就現場稀釋了帶來的防腐液,最終沒有影響到整個科考工作的程序。
“老師,不會把裡面真正的書頁也泡壞吧?”看到老師將正反兩張封頁放在了液體裡,方逸不由擔心的問道。
“不會,等下你就知道了……”
孫連達笑著搖了搖頭,等到封頁在液體中浸泡了差不多十分鐘後,他用一把木製的鑷子將書頁從液體中取了出來,然後放在了早已準備好的一張吸汗紙巾上。
將封頁表面的液體吸去之後,孫連達拿出了一套精緻的小工具,從針線到銼刀挑針等等,並且還戴上了平時很少戴的老花鏡,仔細的將封頁壓實了的頁面挑開了一條縫隙。
在孫連達動手的時候,修復室裡的人幾乎全都屏住了呼吸,他們不敢發出一點聲音,生怕驚擾了孫老的動作,只是個個都瞪大了眼睛,不肯放過孫老的每一個動作。
孫連達的動作十分的輕柔,幾乎是用蝸牛爬的速度一點點的將封頁的挑邊給拆開,然後還不停的往上面刷著字畫專用的防腐液,生怕裡面的原裝封頁受到損壞。
單單是挑開封頁的工作,孫連達就整整花了兩個多小時,等到四邊全都被挑開之後,孫連達和趙洪濤兩人同時拿著鑷子,均勻的將後來裱糊的那一層封面給揭了起來。
“真的是永樂版的《永樂大典》。”
看著露出了廬山真面目的封頁,不管是孫連達還是趙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