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第4/4 頁)
中國的重騎兵叫“甲騎具裝”,在雙邊馬鐙出現之後曾經盛行一時。這也難怪,在雙邊馬鐙未出現時,即便是有了重騎兵披甲也是無濟於事的。能夠在身披幾十斤重甲的情況下用兩腿夾穩馬腹,策馬飛奔,馳騁衝殺,如此之人已經足以為將,就好比曹操的虎豹騎一般。
這樣的素質全軍又能有多少人?曹操虎豹騎雖然厲害,可人數卻始終未能超出五千,自從赤壁之戰後,虎豹騎雖然屢遭折損,曹操卻始終不曾再加以補充,甚至這幾年在組建新軍之時還從中抽調了很大一批人分入新軍中擔任上等軍官之職,以至於讓原先堪稱為天下第一驍勇精銳之軍的虎豹騎,現在竟落得甚是名不副其實。
劉憲私下裡曾認為,之所以會發生‘五胡亂中原’,其中內在原因固然多多,可雙邊馬鐙的出現使得胡族騎兵戰力陡然大增卻也應該是其中一個不大不小的因素。
甲騎具裝就是源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由於長期內亂和歷史遺留原因,加上北方遊牧騎兵的大舉南下導致司馬家族的中央集權嚴重削弱,地方豪強趁勢崛起,中國的農業社會出現了向莊園化轉變的趨勢。無獨有偶的是,歐洲同時也受到了北方蠻族毀滅性的的入侵,可以說由於天災,又像是受到血液中狂燥基因的召喚,當時的亞歐大陸的北方遊牧民族向農耕社會展開了在全大陸範圍內的征服(蒙古後來又重複了一次)。
這種征服在歐洲的表現是促進了農莊制度的發展進化,而且由於歐洲自古小國林立,往往在不大的範圍內只能指望憑一己之力抗擊外侮,長距離的遠征機會不多,所以這種經歷促進了歐洲軍隊重視防禦和機械力(補充不足的人力)的軍事思想,養成了歐洲人思維縝密、精打細算、按部就班的正規戰略思想,因為小國經不起人力物力的消耗,不敢冒險。歐洲的軍事築城面積不大,高聳的城堡相對孤立,強調以點控面,盔甲厚重、工藝精湛,兵器也以長、重為主,以力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