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這事情還有諸葛軍師在,我摻進去幹嘛。”
劉憲自己在劉備心中是個什麼地位?他心中有一定的估計。不同於簡雍等人的“文”也不同於關張等將的“武”,與諸葛亮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卻有偏於“武”,大體上應該就是“周瑜”,劉備集團中的“周瑜。”
旬月間得以執掌荊州,劉備帳下的文武要職短時間內擴充了幾倍甚至十幾倍,縱然這些日子來投入帳下的人才不少,但也必然會對一些重要職務上的人選拿捏不定。這般情況下,便是有諸葛亮在,劉備也必然會向想劉憲諮詢一下。
而事實上,劉憲卻是萬萬不想被諮詢的,他只想做一個不參政的武將。
縱觀蜀漢,劉備生前,大的軍事行動幾乎都是劉備親為統帥,但諸葛亮先以軍師中郎將,後以軍師將軍,不但有軍師之責,還有統兵之任,加之內操政務,已然集了軍政大軍於一身。
這不單單是因為諸葛亮的文武過人,更因為劉備的“放縱”,畢竟蜀漢之中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可不單單是諸葛亮一個,坐鎮荊州的關羽,督領荊州諸事,帳下文武同樣是任其奪於。
在劉憲看來,劉備這就是有些文武不分,或者說是因為早期帳下武重文寡,問計定策時都是文武齊商,又都是武將挑大任,養成的習慣到了大業有成時也沒改過來。他是習慣性的把帳下親信武將放到一個個獨擋一面的重要位置上去,而不是像曹操那樣只讓他們領軍,民政另託於人。
身為臣子,能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充分揮自己的能力這自然是暢快淋漓的好事,可在劉憲看來這同時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和危險。
縱覽古今,幾乎所有歷史名人,生前,人們對之總是或褒或貶;死後,隨著歷史的複雜演進,其所受譭譽也多有變化,甚至全譽全毀,尖銳對立,而又時反時復。但也有一人,其生也倍受讚歎,其死也盡享美譽,這人就是在中國被譽為“智慧之化身”的諸葛孔明,一個不是神明的神明。
便是那被歷朝歷代遵崇的關老二,論聲望都要低上一頭。為何?
這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的文治武功,還因為他的忠心耿耿,身為丞相,舉**政操於一手,想要做些謀逆之事,不管成敗如何那都是易如反掌。
但他是怎麼做的呢?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說了這句話,也做到了這句話,便是連他的兒子、孫子(諸葛瞻、諸葛尚共死於綿竹之戰,另外張飛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等人)以及選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也都做到了這些。
蜀漢從建立到滅亡,四十多年間一直有權臣而無逆臣,朝中安定平穩,大權操於後主之手,但是這“忠貞”二字遠勝被司馬懿寡奪的曹魏和孫權死後混亂不朽的東吳。
萬古雲霄一羽毛,諸葛亮揹負的重任,劉憲是萬萬擔不起的,他也不想擔。所以,他只願做一個單純的、本分的武將,去沙場爭鋒理軍國大略,而不去參合政事。
一百四十一章 鳳雛龐士元
隨著淮南之地的交割完畢,柴桑大營的江東精銳北上,建安十三年的這場南北大戰終是落下了帷幕。雖然最後孫劉兩家因移民一事鬧的極不痛快,但他們終歸笑到了最後。
劉備由半年前的客居新野,一躍而成今日的獨掌荊州,為天下矚目的一方諸侯,可以說是這一戰中獲利最豐厚者。
而江東也得了淮南這塊日思夜想之地,為向江北展打下了深厚良基。
唯一失落的應該就是曹操了,眼看著劉備這個被自己視為生平大敵的傢伙日益壯大,卻苦無一策,這讓半年前還“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曹丞相如何甘心,但不甘心他又能如何?南征的五十萬大軍悉數喪盡,北地再是豐厚,想要籌措出一支大軍來也要一定的時間不是。
年月轉到了建安十四年春,天下間大局卻是風平浪靜。
“籲……”一勒馬韁,青驄馬四蹄一緊,釘子般的紮在了那裡。
“劉將軍來了,小的這就去通報主公。”守門的白耳兵一見劉憲,一人上前來牽馬,一人轉身進的府去。
“軍師可曾回來了?”一邊把馬韁交給眼前的白耳兵,劉憲一邊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