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祖為國為民,最終卻累死在這件事上。武狗賊當年是先祖門童,待先祖死後,他便佔據了諸葛家的一切,自建武府。”
“這就罷了,若他能完成先祖偉業,我等諸葛後人自會感激涕零。誰知他繼承先祖衣缽後,根本沒有想著匯聚天下氣運助大週一統天下,而是想將龍脈納入己身,損天下而利己身,最終被天罰而亡。”
老人漸漸平靜下來,指著山前苦泉道:“這苦泉峰是從先祖從天南移山而來,原本苦澀無比,和諸多山峰連成一片後便變得甘冽起來,煮茶更是醇香無比。就算是大旱之年,這山間樹木枯死,苦泉也還是滿滿當當。”
張易微微點頭,之前在劍湖一役中,何奇正便出言怒斥武祖,看來這件事在利州並非秘密。時光當真可怕,竟然讓大多數天下人認為武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謝過老人家。”
張易與老人暢談許久,更是覺得老人不比白馬書院幾位先生懂得少,十分敬佩。他起身告辭,表示自己若有機會,還會前來蹭茶。
老人微笑點頭,他對這個眉清目秀的年輕人很是喜愛。在山間常年沒有生人聊天,他其實也相當寂寥。
最後,老人手指西南方,為張易指路:“前些天有人來詢問過天字峰該如何走,我看你此行恐怕也有此目的,你便往那邊去吧。”
張易躬身謝過,這位老人當真有常人難及的智慧。
走過數十里,張易眼前陡然浮現一座高峰。
天字峰高聳入雲,約有千丈,山體猶如刀削斧劈一般聳立。正面更如大賢執筆書寫,一個巨大的“天”字宛若神蹟。
第八章陰陽陣法
張易抬頭遠眺天字峰,巨大的“天”字頓時將他震懾住。他清晰的看見此字以行書書寫,認真瞧去卻又模糊不清。
遒勁自然,樸拙或秀巧,方剛或圓柔,含蓄或張揚,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彷彿都是這個“天”字所能包容。
天,即天道也。
自六聖帶領人族對抗妖蠻水族起,百家爭鳴,便對“天”有崇高的敬意,甚至各家領悟天道含義創立各方術法。
法聖言: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其認為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生道,而天即道之自然
妖聖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公,至正,至明。
墨祖雖未封聖,卻幾乎不在聖人之下,提出“天志”以賞善罰惡。
荀師兄以天為自然,認為“天行有常”,主張“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對“錯人而思天”。
書院董師兄講天人感應,又以天為最高的神靈,萬物的主宰。夫子不喜,董師兄遂遠至東方鎮壓水族。
還有諸多奇人異士都曾對天或天道進行過解讀,在他們的口中,天有無限廣闊,道有無窮變化,不一而足。
張易陪同聖院諸位師兄弟聽夫子講解百家理論,自然跟諸位師兄弟一樣,好奇夫子對天的看法。孟師兄當時便第一個提問。“承認主宰之天,以文之滅興決定於天,又指自然之天。最重要的即是,人定勝天。”夫子沒有多言,只說了這句話。
自那之後不久,天罰便降臨聖院。聖院凋敗,夫子所言的人定勝天或許沒有應驗,可三大皇朝的景象,張易卻好似又覺得應驗了一些。
張易從沉思中醒來,這才發現自己竟然因為看了一眼這個“天”字陷入了久久的思索之中,不由得對那位諸葛氏崇敬異常,他越發肯定諸葛老人所言非虛。
諸葛氏移山填海,搬來天下七十二道奇峰,欲聚集天下龍脈氣運,令大周皇朝重回上古夏朝榮光。其心其志令人佩服,就連張長弓著《水妖經》滅殺水妖都顯得略遜一籌。
若能功成,恐怕不下聖人之功。
張易順著山腳往天字峰攀登,諸葛老人直言有幾人詢問天字峰,恐怕正是陳府眾人。天字峰雖不是劍門山脈主峰,可這座山峰竟然由諸葛氏親筆題字,論神妙應當居七十二峰之首。
整個劍門山脈都遍植著五人環抱的巨大古柏,據諸葛老人講,這是諸葛氏當年留下的遺命,所有諸葛氏後人,都要堅持不懈種植古柏,一定要讓劍門山脈鬱鬱蔥蔥。
天字峰之下,卻遍佈著數十萬株櫻花樹,若是早春時節前來,便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櫻花飛舞。只是如今臨近深秋,櫻花樹光禿禿的無甚美感。
壁立千仞,刀削斧劈的崖壁上有許多巨型凹槽,其間生長些許樹木,崖石白皙,應當是常年經受雨水沖刷形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