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2/4 頁)
,介紹給青年認識。
這些研究生的導師名譽上都在史提芬的實驗室中掛名,算是多一個申請科研資金的途徑,但卻不常來實驗室,只顧忙著自己的研究。
平常就派出自己帶的學生應付差事,因此這些研究助手每隔幾天就會輪換一次,不過換來換去總歸是那十幾人。
張黎生於是又很客氣的和這些比自己略大幾歲的研究生們一一打過招呼,算是正式融入實驗室,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黎生,實驗室裡我的任務是把伯維爾、帕米爾、沙琳三個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歸納,透過總體性實驗,形成最終的研究結論,你以後就做我的研究助手。
嗯,你動手能力很強,平時想做點感興趣的小研究的話,在我不用實驗室的時候,也可以獨立實驗…”
“教授,如果您允許我獨立實驗,我能不能再隔出一間‘玻璃房’呢?”
史提芬一愣,聳聳肩,“我去向馬格特說一聲,他應該會答應的,不過你做實驗時的研究助手,就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我手腳輕快,做實驗從不用什麼助手的。”眼看著目的達到,張黎生笑了笑說道。
二百一十二章‘素材’
平常人看待科學家,往往因為其它職業通常都是年紀越大、經驗越豐富,考慮越周全,便相對越能取得較高的成就,而產生一個誤區,那就是越老的科學家能力就越強。
其實恰恰相反,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最傑出的研究成果都是出現在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和人體精力最旺盛、大腦思維能力最活躍的鋒線時間完全吻合,之後便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只不過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洗練才能廣為世人所知曉,這才給人一種有名的科學家也都是‘老傢伙’的感覺。
正是因為這樣,在內行人眼裡,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博士,主持課題研究不一定會比一位聞名遐邇的業界權威、知名教授更差。
但為一個不滿二十歲,從高中直接跳級到研究生的男孩,單獨申請隔出一間實驗室供其進行獨立實驗,實在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不是史提芬響名的壞脾氣和一貫強勢的姿態,壓制的實驗室裡的所有人都不敢多說什麼,恐怕大家早就一片異議了。
而更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只不過是第二天,斯坦福生物學系的主任馬格特就為張黎生實驗室靠裡的牆壁兩個邊角中間,隔出了一間玻璃房。
而且這間玻璃房從外表上看和史提芬使用的玻璃房相差無幾,也是用單面反光的特質玻璃建成,內面所有常用的實驗工具應有盡有,實驗平臺竟然同樣是和史提芬規格相同是大型平臺,單獨做昆蟲類研究完全就是一種浪費,粗粗估算一下,整體花費至少在五十萬米元以上。
由於張黎生捐助是以不公開的方式進行,所以眾人都不知道青年是花了百倍代價,才得到了這樣的研究待遇。自然對他產生不了什麼好感,揹著史提芬時,甚至隱隱有了一些排斥態度。
這種被周遭所有人疏離的處境對平常人來說十分難捱,但對張黎生來說卻是更合心意。
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很願意誰都不理會,就在實驗室裡晝夜不分的或者用秘法修行提升巫力,或者一邊補習自己作為合格生物學家的短板,一邊嘗試著做些結合了‘科學’和‘神話’兩種文明的恐怖實驗。自得其樂。
深夜,斯坦福陷入一片寂靜中,除了圖書館和宿舍樓還有光亮出現,整個校園都已被黑暗統治。
實驗樓三層的‘c2’實驗室裡,已經算不清幾天沒睡的張黎生結束了持續了四五個小時的秘法修行,精力充沛的抓著下巴上茂盛的鬍鬚,從地上爬起來開啟盛放著奇奇怪怪實驗素材的冰櫃,翻看了一會,嘆了口氣,摸出手機撥了個電話。
電話響了好一陣才接通。只聽在激昂的舞曲中,一個笑嘻嘻的大嗓門男聲喊道:“噢。‘博士’你好,找我有什麼好關照嗎?”
“兇狗,我要的‘素材’今天還沒到,可錢我已經付了二天了…”
“噢,博士、博士、博士,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這次的‘素材’通關時發生了一點小意外。要晚幾天就能到你手裡,對所有的客人都是這樣,我也沒…”
“聽著夥計。我不是你其他的客人,”張黎生聲音平淡的堵住了電話裡的男聲,“我這個人做事一向公平和規矩。
現在我的實驗已經到了最關鍵的階段,沒有‘素材’進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