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臂一般,幾年前關羽的隕命,幾乎讓劉備痛不欲生,眼下張飛又死,雙臂盡失,對劉備打擊之沉重可想而知。
大哭半日之後,劉備只能心懷著悲憤之情,下令全軍西退幾天後,五萬殘軍全部退入幷州,劉備遂留吳懿率軍一萬鎮守上黨郡,留李嚴率軍一萬鎮守河東郡,自率三萬殘兵向關中退卻。
河東方面,儘管劉封先前已給魏延發有密令,令其率本部向黃河上游運動,試圖擊破北岸的大陽,攻取河東截斷劉備的歸路。
但劉備在河東方面的防禦做得還是相當的到位,魏延所部渡河未果,待到劉備退入河東郡後,這一路的作戰計劃只能宣告失敗。
河內方面,劉封以主力在野王大敗劉備,沿途斬殺收降敵軍達五萬之多,比及殺到沁水縣時,劉備卻已退往幷州。
考慮到陝津一路魏延北渡黃河不成,退往幷州的劉備又有太行山、中條山等群山之險,攻之不易,再加上連番作戰,自己的兵馬業已達到精神與體力的極限,諸般權衡之下,劉備遂放棄了繼續追擊。
野王大勝之後,劉封對他的兵馬又做了重新的部署,以魏延率軍三萬,駐於弘農,向西防備潼關,以甘寧率軍兩萬,駐守於河內野王與沁水一縣,抵禦幷州之敵。
劉封本人,則自率五萬兵馬,改道向東,一路殺奔朝歌而去。
朝歌城位於河內郡最東端,是河內進入冀州的門戶所在。
司馬懿、蔣濟等輩挾持漢帝劉協移駕於朝歌之後,便將此地改為行都,並將所能控制的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了朝歌以西的汲縣一帶。
司馬懿等眾所能控制的兵力,最多一萬五千,而且其兵力構成,不是河內一帶的郡兵,就是大族家僕佃戶們,正規軍人出身只佔一小部分而行。
這樣一支拼湊而成的軍隊,焉能抵禦劉封的百戰之師。
倘若不是先前劉封被劉備所牽制的話,如果他可以,隨時都可以將這股意外中出現的新力量消滅。
現在,劉備已經被灰溜溜的趕出了河內,沒有負擔的劉封,自率五萬大軍,挾著先滅曹操,再敗劉備之勢洶洶而來。
一切的判斷都和當初龐統預料的差不多,當劉封的兵馬剛剛抵擋獲嘉縣,前鋒距離汲縣敵軍尚有百里之遙時,司馬懿派出的使者就到了。
這名使者,說起來算是劉封的老朋友了。
此人,正是蔣幹。
多年以前,周瑜攻克江陵之時,曹操就曾派蔣幹前去說降周瑜,但被周瑜果斷的拒絕。
再到後來,劉封挾湘東二郡造劉備的反時,曹操又派蔣幹來遊說,試圖勸說劉封歸順,但亦為劉封委婉的拒絕。
兩次出使的無功而返,使得蔣幹這位江淮名±,在曹操陣營中威了可有可無之人,自從長沙歸來以後,便被曹操所閒置。
先前洛陽之役時,蔣幹正擔當著司馬懿老家溫縣的縣令,司馬懿挾漢帝反曹,也不知蔣幹是對曹操懷有怨意,還是早已看清形勢,果斷的站了司馬懿這一邊。
當年的蔣幹長沙之行,雖然無功而返,但與劉封的那一面之緣卻留下了一個好印象,此次的出使,他正是自告奮勇,主動請纓。
中軍大帳之內,武士林列,劉封高踞於上座,手扶寶劍,目光肅厲如電。
片刻之後,帳簾起,蔣幹手持節杖,信步而入。
見到威風凌凌,氣勢懾人的劉封,蔣幹仍無半點懼色,只將手中那捲軸高高舉起,朗聲道:“大漢皇帝陛下御旨在此,劉封還不跪接聖旨。”
又是這一套,當年長沙時也是這般,這個蔣幹,倒還真是有意思。
劉封冷笑一聲,昂首道:“恕臣甲冑在身,無法行跪接之禮。”
當年曹操強敵環伺,尚敢不把漢帝放在眼裡,何況而今之劉封。
這一次,蔣幹倒也沒再多擺天使的譜,即然劉封不肯跪,他也就不再勉強,便將那聖旨展開,大聲宣讀道:“大將軍劉封剿滅曹賊,有匡扶社稷之功,特加劉封為大司馬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睢陽縣公…,原來如此。
這一串的頭銜,等於漢帝將軍政大權,一併都交給了劉封統領,儘管這些大權,劉封本身已擁有,但漢帝的這道聖旨,卻讓劉封的權力得到了法理上的承認。
漢帝之旨自然是司馬懿的意思,這樣看起來,司馬懿此舉,已經是表明他打算歸順自己的意思。
聽得蔣幹將那一大堆的封賞名號說完之後,劉封遂微微拱手道:“臣謝陛下隆恩。”
左右將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