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在橫須賀建立的新三菱造船所,可並沒有因此盈利,因為造船業從一開始就需要極大的資金投入,要承受得起虧損。
總之,依靠大財閥集團在其他方面的鉅額利潤,三菱最終是堅持了下來,等到了春天。
可在很長的時間內,三菱財閥並不是日本最大的造船企業,因為資格更老的三井財團牢牢佔據著這把交椅。
“就是這樣了,對手就在這裡,真正的勝利……那就是要踩著對手的屍骨成為強者!”
在大阪參觀了兩天後,胡楚元就帶著這樣的心情,匆匆前往他的下一站——京都。
這一次,他要零距離的觀察日本生絲業究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其實這並不算是什麼秘密,日本的報紙總是在不斷報道著這些事。
日本的生絲業能夠逐漸發展起來,並擊敗中國生絲業,甲午戰爭的功勞佔據了一半,另一半則屬於日本京都府。
十年前,也就是日本的明治二年(1868年),京都府設立了西陣物產會社,負責救濟貧困的絲農和織戶。明治三年,設立舍密局和授產所,相當於化學研究所和技術推廣所。
明治四年,設立養蠶場,推廣新蠶種和新技術;明治五年,設定畜牧場,推廣新牛種和綿羊,派人前往法國學習新織絲工藝和西洋染色工藝,購買新機器……七年,設定織工場,推廣新型手工織絲機器和工藝。
這些“場”全部將技術收集、研究、改良、推廣等工作集中於一身,迅速使京都的絲業由衰轉盛,並將成功的經驗推廣到整個日本。
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彎路,可和清朝廷各地政府的“無為就是無錯”政策相比,實在是積極很多。
……
進入京都平原,沿路看著風景,胡楚元就已經看到了大片的桑樹林。
即便是在這裡,山地仍然隨處可見,為了發展絲業,他們砍伐了大量樹木,種植桑林。
由於太平洋暖流和西亞利亞寒流在這裡交匯,雨水充沛,使得日本的桑葉資源異常豐富。
這是日本生絲業能夠崛起的關鍵。
隨著京都絲業的發展,日本較有實力的財閥都迅速以此為模板,利用政府的支援和自身的財力在整個日本推廣開。
1878年,日本生絲出口量為726噸,總產量為1226噸(清制205萬斤),尚不足江浙兩省一年產量的1/3。
1883年,日本生絲出口量為1347噸,總產量為1682噸。
……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間,日本生絲出口總量達到6750噸,無論是數量和平均質量方面都正式超過中國。
1910年,日本生絲出口量為10462噸,達到了世界生絲出口總額的3/4,為中國的六倍,而這就是日本經濟最為關鍵的出口物資,為日本換取了大量外匯和黃金。
事實上,生絲決定了中日兩國的生和死。
中日之間的決戰,首先就要從生絲開始!
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
假如是在140年後來到京都,你會看到一個幽美典雅的古都之城,乾淨的就像是清水洗過,一塵不染。
可在今天,胡楚元看到更多的還是貧困。
京都有一個規模很小的唐街,位於市區東南,向西走兩百餘米有一個很繁華的雜貨市場,名為“室町通”。
潘容在京都沒有設有福州會館,因為這裡的華人非常少,只有像他這樣在日本生活了十幾年,作風早已日化的人,才會有機會來京都留下產業。
他在日本的家就在這裡,位於室町通的附近,是一棟傳統的日式風格庭院。
庭院裡種滿了櫻花樹,在那屋簷下的木質臺階上,兩位身穿和服的女子正在低聲私語的談論著什麼,一位是二十六七歲的溫柔少婦,另一位則是個笑容甜美親切的漂亮少女,有兩個可愛的小酒窩兒,充滿了鮮活靈動的氣韻,披肩的秀髮烏黑亮麗,肌膚白皙瑩潤的更似乎是能掐出水來。
美女總是很養眼的,看到她們,只要是男人,心情都會不知不覺的愉快起來。
看到潘容回來,少婦和女孩就溫順乖巧的站起身,謹慎小心的和潘容、胡楚元問好。
這時,潘容也迫不及待為胡楚元介紹他的妻子福山奈子,他的女兒潘麗美,又名福山麗美,前妻潘黃氏所生,也是潘容膝下唯一的兒女。
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年,潘容已經習慣這裡的一切,有了自己的家宅,有了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