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4 頁)
這才和載沿續道:“皇上,微臣已經控制住局勢了,太后暫時居住在靜宜園,不會再有人去打攪,禮親王世鐸和莊親王、怡親王等人也逐一拿下,京旗則被拘禁在營中,暫時並沒有其他的慌亂。
乘此時機,皇上,您應該正式宣召立憲,一勞永逸的穩定住局勢。”
光緒帝載淮默默的看著地板,一時也說不出話來。
就這樣沉默了很久,他才讓張百熙取出一份內閣清單,讓太監轉交給胡楚元。
胡楚元將這份傳說中的清單開啟,並沒有像傳說中的那麼恐怖,名列第一位的總理內閣首輔大臣還是恭親王奕,只是臨時用硃筆勾畫,替換成了他一一胡楚元。
原先的安排是胡楚元擔任第二位的總理內閣次輔大臣,主管內政、軍務,肅親王隆勤任第三位的總理外務大臣,張百熙任總理海防大臣,劉銘傳任總理陸防大臣。
在這份名單上,六部尚書大臣仍然保留,滿漢依然備有一位,漢尚書為主,滿尚書只負責監督和牽制,總體變化並不大。
大致看了一遍,胡楚元道:“皇上,這樣和未立憲也無差別,恐怕不能平定民心。此事還請交給微臣來稟辦,過些時日,微臣另外提交一份更為細緻的立憲議折,還請皇上放心。”
光緒帝載瀦不知道該怎麼說,張百熙卻問道:“不知道中堂大人又要如何謀劃?”
胡楚元道:“事已至此,還是先草擬憲法吧,有法可依,才是真正的立憲,只是提交一個內閣名單,那能算是什麼意思呢?說到底不過是換一個花樣換一般庸碌無為的大臣,草草掩蓋立憲之事,微臣以為,這絕非皇上的本意!”
光緒帝載溏微微頷首,道:“還是胡中堂瞭解朕的心意,如今你回來了,再大的事情,你心裡都有個底,也有置辦的法子,朕自然就不用多擔心了。那行,你先回去斟酌吧,朕等些日子再看你的摺子便是!”
胡楚元點了點頭,起身告辭離去。
他和光緒帝載淮的這番話,軍機大臣翁同貅、張之萬、閻敬銘三人也都聽到了,大家退回軍機衙門就聚在一起商議。
前些日子,胡楚元不在國內,很多事情都被張百熙一手操控,問題是張百熙根本沒有那種控制力和聲望,和他們幾個人之間的矛盾也不小。
再加上這一批的軍機大臣中連一個滿人都沒有,他們這些人究竟在密謀什麼事,滿人是一點都不清楚,自然就會瞎懷疑。
胡楚元故意將張百熙暫時排除出去,和三人秘密商議了一夜。
首先還是要立法,《大清帝國臨時憲蕈法案》已經有了草稿,胡楚元早就準備好了,由鈕玉庚、歐陽庚等人起草,參照清律和英國立憲法案為目前的局勢量身而定。
這三個人,沒有一個是立憲派,可他們明白,眼下的局勢已經到了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地步,要麼立憲,要麼一起滾蛋。
胡楚元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立新法,辦1日事,逐年漸改。
新的臨時憲法先立起來,事情還是按以前的辦法來操辦,慢慢改進。
先改組軍機處為內閣府,設總理首輔、總理內政、總理外務三位總理大臣,下設內閣樞密院,設有樞密院領班章京,負責協調內閣公務和制定行政律文,再設法務、財政、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陸軍、海軍、交通、郵政、民政十二位大臣,總計十六位內閣大臣。
另設內務府,設內務宗室、禮政兩位大臣,負責維持皇室禮儀和宗室冊寶,督建宮苑園陵,同時也負責保護紫禁城的安全,單獨有權統領一個擁有四營編制的禁衛軍。
備省巡撫按照這一立制,在各省設立行政總廳,負責管轄備省的具體事務,所缺公吏可以透過在各省舉行吏試來抽選。
胡楚元自然是總理首輔大臣,這一點不用質疑,他也不會考慮讓賢,此時確實是當仁不讓的時刻。
他負責提交其他大臣的名單,由梅啟照出任總理次輔內政大臣,總理外務大臣還是讓肅親王隆勤擔當,只是將歐陽庚從駐美公使的職務上抽調回國,任總理外務參領大臣。
樞密院領班章京由顧家相擔任,法務大臣由張之萬領銜,財政大臣的位置還是歸閻敬銘,其餘的位置都有合適的安排。
設定參議院,由備省總督、巡撫推薦一人進入參議院,在京師共商朝政,確保新政實施過程中充分考量地方利益。翁同貅的位置就被安排在參議院總領參政大臣的席位上,負責和各省參議員協調商談,同時兼任內務府禮政大臣,繼續擔當翰林院士。
總的來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