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1/4 頁)
蒲英忍不住表示了疑問:“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就會了呢?”
阿嬤卻說,那是真的。
這《格薩爾王》史詩總共有上百部,約二千萬多字,從來沒有人能全部唱完的,都是分部傳唱的。那些說唱藝人們,很多之前就只是農牧民,甚至是文盲,可是他們在昏睡幾天、大病一場後,就會唱史詩了。而且,他們會唱的都只一部分,很多藝人唱的都還不太一樣。
阿嬤言之鑿鑿,說這種唱史詩的本領是沒辦法傳授的,也是學習不了的,只能全憑緣份福澤和神靈啟迪才能頓悟。藏民們還認為,那些說唱藝人應該是與格薩爾大王有關係的某個人物的轉世。這正是藏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靈魂轉世”的觀念。
從小接受唯物主義教育的蒲英,自然不信這種傳奇的說法。
不過,她也知道這是藏人的信仰。就連受過現代教育的阿嬤都對此深信不疑,可見這些信仰有多麼根深蒂固了。蒲英也就不管科不科學,只當做有趣的故事,聽聽就好。
那片平坦的壩子,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上面聚集了近千名男男女女,他們正在排練大型舞蹈。這也是文化節上的重頭戲。
蒲英發現,藏人之中,老年人平日穿著藏袍的比較多,但是年輕人卻大多穿得和內地漢人青年差不多。就算今天壩子上的這些人都是來跳舞的,但也有一大半沒穿藏服。
所以,當蒲英這三個打扮得比彩色經幡還絢麗的姑娘們出現在場邊時,一下就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
也就是苗苗還能毫無感覺地只顧著拍照,低調的蒲英和靦腆的佳佳,在那些目光注視下都略感不自在。她們趕緊以肚子餓了為藉口,催著阿嬤快帶她們去吃飯。
苗苗卻嘟囔著說。頭一次這麼近距離地看到原汁原味的藏舞,她還沒拍夠呢。
阿嬤馬上說,下午縣裡各單位、還有小學。會組織更多的人來排練舞蹈,足夠她拍的。
苗苗這才高高興興地跟著大家一塊兒去吃飯了。
壩子周邊的帳篷,就著地勢,高低錯落有致。部分是私人的,更多的是縣政府的各單位設在這裡的茶水休息點。一些大單位不但有擺滿了飯桌和藏床的休息帳篷。還有燒水做飯的廚房帳篷。另外,在帳篷城的遠處還專門搭建了廁所帳篷,可謂設施完備。
阿嬤帶著她們去了阿姐工作的衛生局設的帳篷。
這裡負責招待的人,一點沒覺得她帶三個外地人來有什麼不對,熱情地給她們倒上奶茶,還從旁邊的帳篷廚房裡端來了剛做好的熱飯熱菜。
原來。各單位都有不少來自內地的援藏幹部,再加上藏人也基本吃得慣漢家飯菜,所以這裡備的飯食倒是以米飯、炒菜為主。還有面條。這種集體伙食,自然沒有阿姐做的那麼美味,不過吃飽還是沒問題的。
她們來的早,練舞的人還沒回來。等她們剛吃完,就有人陸續過來吃飯了。
苗苗急著問:“這就跳完了?”
“我們跳完了。不過還有最後一個舞,是鍋莊舞。”
阿嬤趕緊說:“那個是各鄉來的牧民們跳的。他們穿藏服跳。你正好拍照!”
“太好了!”
苗苗雀躍著,佳佳也想去寫生,只有蒲英抱著飯後走走、消消食的目的,跟著她們出去了。
阿嬤則留在帳內和熟人說話休息,反正在這片大草原上也不擔心姑娘們會迷路,而且要是玩累了,直接回這邊帳篷裡休息就是了。
三人來到排練場邊,果然見到場上都是穿著傳統藏族服裝的人在跳舞。雖然沒有人像她們三個的服裝那麼華貴誇張,但還是比剛才那些穿著運動休閒衣跳舞的人,看起來絢麗多姿了很多。於是,這三個偽藏民也就沒那麼惹人注目了。
鍋莊舞就是一種轉著圓圈的集體舞,動作和步伐都比較簡單,節奏也很容易跟上。
苗苗舉著相機說:“英子,你也去跳,我給你拍照!”
大概是因為只是排練,場上的圈子都比較松,明顯是人沒有湊齊的樣子,想來加個人也沒什麼影響。
蒲英便躍躍欲試地往場子最邊上的一個圈子走去。
正在轉圈子的人,毫無滯澀地接納了她。前後兩人默契地一個大步,一個小步,就給她留出了位子,就好像這個舞蹈中本來就有加人進來的流程一樣,非常自然流暢。
蒲英一進去,也學著前面的人做起了同樣的動作,邁步踏步、揮臂揚袖、搖頭晃肩、旋轉跳躍……不一會兒,就跳得很是輕鬆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