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部分(第1/4 頁)
今夜為你無眠說道:“哈姆雷特是個典型的學者型王子,他文武全才,光明磊落,而且作為藝術典型,人文主義的長處和侷限在其言行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一方面,哈姆雷特觀察敏銳,長於思考和分析,具有思想家的全部素質。他由個人的不幸想到普遍的苦難,由宮廷陰謀看到時代動亂,從而把個人復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
哈姆雷特在復仇中一再拖延,錯過許多良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卻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斷和缺乏勇氣。一個王者通常是不講遊戲規則的,哈姆雷特為他所具的人文主義氣質所害,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作為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壯的死謳歌了個性的尊嚴,贏得了對封建的舊制度舊思想和黑暗勢力精神上的勝利,鼓舞了後世人文主義思想者的鬥爭和不屈的鬥志。他那崇高的品格、憂國憂民的使命感和熱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為一種永恆的精神財富,也必將為愛好正義的人所珍視。”
劉仕元在書中也評論了這部書籍。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的悲劇**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劇元索。
他們原本純潔的愛情由於時勢的逼迫、壞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點的暴露而最終凋零。
在這一由深愛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發展過程中折射出了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權力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內部的**)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醜惡的一面,對深化主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應該指出,《哈姆雷持》畢竟是一部以復仇為主題的悲劇,這段悲劇性的愛情僅是故事中的一個輔助性的情節,是為主題服務的。
因此,應結合整個劇本從整體上來把握它,不能簡單地誇大其作用。
命運觀念在《哈姆雷特》一劇中,哈姆雷特對命運的態度幾經變化,甚至看似前後矛盾。哈姆雷特起初認為,命運變幻無常,既不揚善,也不懲惡,反給高貴之人帶來災禍。
鑑於哈姆雷特最初對命運的強烈不滿和憤怒,這種突變不能不讓人感到驚奇。哈姆雷特對命運看法的前後變化,究競蘊含著莎士比亞對命運的何種思考?儘管咒罵命運的哈姆雷特看起來像馬基雅維利,但莎士比亞隨後就彰顯了二者的差異。
透過展現哈姆雷特的兩種命運觀,莎士比亞不僅否定了對待命運的兩種極端看法,而且顯示了正確對待命運的恰當態度:人的不幸,不是歸咎於任何外在偶然性,而應歸因於個人的天性和選擇。
在劇中,哈姆雷特同時扮演著諸多角色,他顯得同時是一名哲人、復仇者和戲劇家。然而,遭遇變故後的哈姆雷特先是沒能節制自己的悲憤,接著一再抱怨命運不公。
這對身為丹麥王子的哈姆雷特而言,是個大問題。哈姆雷特對命運的看法暴露出他的缺陷。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聞名的劇作,也是他四大悲劇中最早、最繁複而且篇幅最長的一部。該劇三幕一景中哈姆雷特有一段舉世聞名的獨自,無論原文或譯作均膾炙人口。
《哈姆雷特》被譽為歐洲四大名著之一。
從問世至今被多次改編成舞臺劇、歌劇、影視等作品。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同時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
很多的人都加入討論之中了。
“其實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我不喜歡看悲劇。
因為看這個我容易掉眼淚。
但是這本書我都看完了,雖然這個書籍是悲劇,但是我們更想看一看這其中的人物。
人物的刻畫非常的完美。很喜歡這樣的書籍。”
就在這個時候諾貝爾傳回訊息。
第692章作品完結
《夢中世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劉仕元用優美的文字,告訴了我們原來書可以這樣寫。
其中的人物更加的豐滿,相較於其他的書籍,這本書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這本書不但是文學的經典,也是科學經典,這本書籍的價值不在於人物,而是在於那些經典的東西。”
“無論是李白的《將進酒》,還是《哈姆雷特》都是非常好的作品,如果不是劉仕元之前都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