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英、法和義大利的關係。
1936年10月24日,墨索里尼的女婿、外交部長期亞諾前去會見希特勒時,希特
勒趾高氣揚地說:“義大利和德國在一起,不僅可以征服布林什維克,而且可以征服包括英
國在內的西方!”
在德國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後文將有分解)的過程中,〃柏林——羅馬軸心〃形成
了。
1936年10月25日,裡賓特洛甫和氣亞諾簽署了德、意正式協定。其內容主要
是:德國承認義大利吞併阿比西尼亞;兩國正式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府,並加強武裝干涉;
兩國在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幹半島劃分勢力範圍,在這方面,義大利對德國作出了若干讓步。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兩個法西斯頭目一致認為,德、意與英、法、美爭奪的重點是在歐洲
及其側翼——非洲地區,但是它們需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同夥,使英、法、美陷入
兩面受敵的不利態勢。
而此時的日本法西斯,憑藉迅速增長的實力,正企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獨佔中國,稱
霸亞洲,因此也希望在歐洲能找到盟友。
經過密謀磋商,德國和日本於1936年11月25日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
定》。
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也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至此,三個法西斯國家結成了〃柏林——羅馬——東京〃的侵略軸心。
三國締約後三天,希特勒便在慕尼黑叫嚷:“三個國家聯合起來了,起初是歐洲軸心,
現在是世界的大三角。這個大三角並不是由三個微弱的幻影組成的,而是由三個大國組
成,準備並決定實現它們的權利和確保它們的生死利益。”
三國的反共聯盟結成了,但他們時常勾心鬥角,反映了法西斯的本質。
1937年11月,在日本法西斯全力進攻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時,法西斯德國召開會
議,透過了著名的《霍斯巴赫備忘錄》,確定了一個大規模擴張計劃和發動戰爭的時間表。
為此,希特勒非常希望能與日本締結一個針對英、法、美的同盟,改變1936年簽定的反
共產國際協定中不承擔軍事義務的狀況,以使日本在遙遠的東方牽制德國的仇敵。
1938年1月,日本駐德國使館副武官大島浩前往奧得河畔松訥貝格別墅向裡賓特甫
拜年。裡賓特甫充滿感情地對大島浩說:“我們應該簽訂一個使日、德關係更加親善密切的
條約。”
此後,兩人即圍繞著兩國締約一事不斷進行秘密接觸。
希特勒考慮到德國對華援助政策妨礙了日德同盟,為了贏得日本的好感,便於1938
年2月圖謀改變對華政策,更換了國防軍首腦集團,罷免了牛賴特的外交部長職務,任命裡
賓特洛甫繼任外長。同時,又撤回了派駐在中國給蔣介石充當軍事顧問的代表團,正式承認
偽滿洲國,公開支援日本。
德國此舉大得日本歡心。
1938年6月,在德國撤回在華軍事顧問後不久,日本正式決定進一步加強同德國的
合作,並就建立軍事同盟與德國開始交涉。
為了有利於三國同盟談判的進行,日本在人事上也進行了變動。10月,反對三國同盟
談判的駐德大使東鄉茂德調任駐蘇大使,大島浩晉升為駐德大使,直接負責與德國的談判。
這個任命是應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大臣板垣之命作出的。不久,又任命另一位更激烈地主張
與軸心國全面締結條約的白鳥為駐意大使。
在與德意志結盟問題上,海軍卻與陸軍產生了矛盾。儘管海軍也同意加強日、德、意三
國的合作,但不同意陸相板垣徵四郎主張的〃裡賓特洛甫方案〃。按裡賓特洛甫方案的原則,
日德締結的條約,將不僅是針對蘇聯而且是廣泛針對英、法、美的堅強的軍事同盟。他們認
為在日本擴大侵華戰爭後,軍事力量陷入中國戰場,日本在外交上日趨孤立,不宜再與西方
國家為敵,以免失去外交上的迴旋餘地和斷絕對英美的貿易;與德國締結的條約只應是反共
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