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我已經不再猶豫了,也堅決不去南方了,誰願意去誰就去吧!反正
我是一定要留下來與柏林共存亡了。”
聽了希特勒這番絕望的表白後,在場的那幫納粹首領們也都受了感動。他們一致反對希
特勒繼續留在柏林,並且安慰元首說,這一切並未結束。舍爾納和凱塞林元帥的陸軍集團軍
群仍然完好無缺地存在著,憑藉著這些力量,還可以和敵人一搏。所以現在沒有任何失望的
理由,更不用說是絕望了。元首應該馬上離開柏林城,以圖東山再起。現在上薩爾斯堡還為
未晚
正在德國北部的希姆萊和鄧尼茨得到訊息後,連忙打電話給〃元首〃,請他務必重新考慮
一下決定,並向元首保證說,如果元首需要,他們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黨衛軍和海軍部隊開
到柏林保衛元首的安全。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經過一番活動後,打電話報告〃元首〃說,他對
搞一次拯救全域性的外交活動抱有很大的希望,請元首勿必振作品憊的精神。
然而,這所有的一切並未能使希特勒放其他的計劃。他一再重申,他一定要留守柏林,
要親自組織指揮保衛這座城市的戰鬥。他命令向柏林市民宣佈:元首一息尚存,保柏林之志
不移。第二天,德國廣播電臺就向全世界作了如下廣播:
“柏林和布拉格是帝國的兩個堅不可摧的孿生堡壘,元首希特勒和大區黨部書記戈培爾
將留在柏林,直到最後!”
從1935年起就一直在希特勒身邊工作的貼身侍衛海因茲·林格回憶說,希特勒在那
次軍事會議之後就常常對他說:“你瞧,林格,甚至黨衛軍也後退了,在人們無利可圖的時
候便背叛了我。現在,我要留在柏林,直至死去。因為我已經病得不輕了,也許會拿不起武
器,但我會以死盡職的。”
因此,林格認為,正是黨衛軍上將施坦因納不服從命令,才導致了希特勒下決心堅守柏
林的。所以多年來人們也一直相信了林格的說法,認為希特勒是在絕望之後才決定破罐子破
摔,死守柏林的。
但是,英國著名學者戴維·歐文卻提出了另一種說法。
戴維·歐文曾經收集了大量有關這一事件的第一手材料。在對這些材料進行了潛心研究
之後,戴維·歐文發現,在希特勒的身上,附著腓特烈大帝的陰魂。正是由於〃鬼魂附體〃,
才使得希特勒在充滿了幻想和希望的狀態下,最終下決心要堅守柏林的。而不是像人們通常
認為的那樣,希特勒是在絕望之後才下決心死守柏林的。
這種說法乍一聽起來似乎荒誕離奇,但只要深入瞭解一下希特勒一貫的行為,研究一下
當時情況下希特勒的那種微妙的心態,就會對戴維·歐文的這一說法認同了。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目空一切的人。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幾乎沒有幾個人能
被他看得起。但是,就在那少得可憐的幾個被他看得起的人中,卻有一位簡直讓他佩服得五
體投地,這個人就是十八世紀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這位代表著容克地主階級利益的普
魯士國王從1740年當上國王起,就開始著手推行他的侵略擴張政策,他於1740年至
1742年,1744年至1745年發動了西里西亞戰爭,還參加了1756年至176
3年進行的以奧地利、法國、俄國、西班牙、薩克森和瑞典為一方與其魯士、英國、葡萄牙
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
在〃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曾經巧妙地利用反普聯盟計劃的不協調,於1757年指
揮普軍大敗奧軍和法軍。取得了羅斯馬赫戰役的勝利。但是在隨後幾年的戰爭中,普魯士卻
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僅在1761年至1762年的時間裡,連續喪失了波美拉尼亞、西
裡西亞、薩克森等一大起土地,幾乎瀕於滅亡的邊緣。
到1762年,經過長達7年之久的殘酷戰爭之後,這位普魯士國王已經被困在佈景斯
勞已經大半被毀的宮殿裡,他自己已感到走投無路了。他的首都柏林被俄國、奧地利和薩克
森的聯軍包圍,他的軍隊士氣低落,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