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作教條,還努力在自己的實際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其原理。從現在所能找到的有限的文獻中,就足以看到毛澤東曾是如何注意理論宣傳的工作。關於世界情況與中國國情的分析,關於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關於人民民主運動的方略,關於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關於工人運動的政策和策略,等等方面,當時他都有不少深刻的獨創的見解。自然,毛澤東在這個時期的著作,尤其是1919年前的文章,還具有許多唯心主義的和不正確的思想觀點,還遠不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但是,這正是毛澤東為我們黨和中國人民在理論上作準備的開始。
毛澤東對於中國革命的最偉大的功勞,從一開始革命活動就如此輝煌地表現出來的,便是他致力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以解決中國革命中一系列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歐資本主義社會,而
26
02毛澤東早年的道路
中國是東方几千年封建主義統治的農民國家,近代又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極大的特殊性。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解決現代中國革命中的各種問題,這乃是一件特殊困難的事業,這決不是如那些教條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和一切空談家、書呆子所想的,只要將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加以熟讀、背誦和摘引,就可成功的。這必須高度的革命精神與高度的科學精神相結合才能辦到,不能有絲毫主觀隨意性。
這不但必須具備對無產階級事業、人民事業的無限忠心和百折不撓的愚公移山精神,尤其需要有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對包括官方經典的和民間流傳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素養,以及豐富的歷史知識、社會知識和鬥爭經驗。這樣,才能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客觀情勢作精確的科學分析,從而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同時還必須時刻不脫離群眾,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善於把群眾的經驗、意志、思想集中起來,又應用到群眾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依據歷史程序和中國的具體環境及條件,對馬克思主義作獨立的創造性的補充和發展,並用中國人民的通俗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使之適合於中國的特殊條件和新的歷史環境,從而為中國全體勞動人民群眾所接受,成為自己的戰鬥武器。
毛澤東在早期革命活動的時候,就正是這樣出色地開始進行了這種特殊困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理論和實踐統一的方法,他隨時隨地聯絡著當前革命的實踐,對周圍的具體的社會情況作具體的分析,這就是用他自己後來常說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
27
毛澤東早年的道路12
階級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判斷客觀情況和考察、集中革命實踐經驗,以求得工作方法和方針。“
從他早期革命活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實踐家的身份超過理論家的身份;他總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自己的設想,用革命的實踐來證實革命的理論,即“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實踐論》)
,從而使兩者不斷發展,永遠前進。他在每個工作階段中,都站在最前面最重要的崗位上,埋頭工作,不事喧譁,接觸實際最多,聯絡群眾最廣,對革命操心最切,思慮最深,既絲毫沒有陳獨秀這類人的書呆子的習氣,又絲毫沒有王明之流的紈袴子弟的習氣。因此,從創造黨起,即成為我黨最卓絕的代表。
從五四運動開始直到工人運動和後來的農民運動,毛澤東為黨培養了最早的一批從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出身的幹部。他們在這位非凡的領袖的培養和薰陶下,具有為革命不怕犧牲的精神,獨立的工作能力,密切聯絡群眾的習慣,埋頭苦幹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沒有這樣一批堅強的骨幹及其影響下的廣大群眾積極分子,則大革命失敗後的秋收起義和井岡山的鬥爭,就是不可能的。
正是這批幹部和安源、長沙、水口山等地的工人和後來的平江、瀏陽等地的農民,成為這支“星星之火”的武裝的基礎之一。
關於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本書所敘述的材料自然還是不很完整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的學說和毛澤東思想,經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培養後,在他的早年——30歲以前就已開始紮紮實實在中國這塊土
28
2毛澤東早年的道路
地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