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性這一面;而沒有講到另一面,即領袖必須置身於黨員群眾之中,不能高踞於黨與群眾之上,尤其是領袖也有可能犯錯誤,同樣必須受到黨的組織和黨員群眾的監督。列寧很注意貫徹民主的集中制(他強調民主前提下的集中制)
,以避免個人決定重大問題,他同馬克思一樣,很厭惡別人對他無原則地歌功頌德。他特別重視黨政分工,防止黨政機關犯官僚主義。可是,斯大林沒能繼承列寧的民主傳統,卻把列寧關於壟斷權力的一些想法,發展到極端,逐漸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形成領袖終身制,高度集權與個人崇拜相結合,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終於導致一系列嚴重錯誤。關於領袖與黨的關
344
8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系,列寧已經有所側重的不全面的論述和斯大林的集權專斷,對我們黨都曾長期發生過影響。我們又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專制傳統、皇權高度集中、習慣定於一尊的國家,正如《歷史決議》中說的:“長期封建專制主義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遺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肅清的,種種歷史原因又使我們沒有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
這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黨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黨內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現象滋長起來。“
過去在長時期中,我們慣於把領袖說成只是一個人,不講領袖是一個集體;把革命理論只說成是個人的智慧,不講還有集體的貢獻;把一切成就歸於個人,不講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把領袖神化,說成絕對正確,而不講領袖也是凡人,也有缺點,也會犯錯誤;到毛澤東晚年時,尤其形成一個壞的習慣:在任何場合,對領袖只能歌頌,不能批評。
全國土地改革完成以後,曾以為反封建的任務也已經完成。長時期中,我們只注意了反對資本主義思想,同一切崇洋媚外的思想作鬥爭,卻放棄了同時肅清封建主義殘餘思想。
“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種種嚴酷的封建專制主義現象,自不是偶然的。
1980年8月,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極其重要的文章中說:“我們進行了二十八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餘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後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現在應該明確提出
345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93
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餘影響方面的任務,並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實的改革,否則國家和人民還要遭受損失。“
①文中具體談到過去在政治、思想和體制等方面,封建主義殘餘影響的情況:“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於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於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於第一書記,什麼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
全國各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
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或少數人手裡,多數辦事的人無權決定,少數有權的人負擔過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犯各種錯誤,必然要損害各級黨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制、個人分工負責制等等。這種現象同我國曆史上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有關,也同共產國際時期實行的各國黨的工作中領導者個人高度集權的傳統有關。“
②“權力過分集中,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對這個問題長期沒有足夠的認識,成為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③
“革命隊伍內的家長制作風,除了使個人高度集權外,還使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家長制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它的影響在黨的歷史上產生過很大危害。”
④“從一九五八年批評反冒進,一九五九年
①見《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95頁。
②③ 同上,第28—289頁。
④見《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89頁。
346
04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反右傾’以來,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