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1/4 頁)
好在他還年輕,還有時間來慢慢做這些。
這些日子,他理出了不少商賈之間的關係,分門歸類地做了統計,並且根據前世的一些經驗對眾人在今後一些可見時期內的發展做了預測,準不準暫時倒是看不出來,關鍵是多少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顯而易見的效果也有,便是李既然透過這些日子的相處,對許宣的一些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漢文哥,先前和劉老爺說話的時候,你右手敲了幾下大腿,是什麼意思啊?”
“嗯?我有麼?”
“有的啊,敲了三下,我都數過了”
“呃,好吧,可我怎麼記得是四下呢?”
“不是的”
每每說到後來,這孩子便忘了自己的原先的問題了。
許宣本身在商道上就有不錯的造詣,雖然是不同的時代,但是很多東西都是換湯不換藥的。因此,說了一些話之後,很多商賈對他的感觀又要更好上幾分。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他中規中矩地說了一些觀點,也獲得很多人的讚揚。雖然姿態上還是褒獎後輩的態度,但是也因為如此,李既安同許宣類似眼下的對話,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而在臨仙樓方面,一系列在外人看來古古怪的措施實行下去,效果好的不得了。原本許宣估計要一個多月的工期,硬生生地被壓縮到眼前二十天左右便可以完成,倒算得是意外之喜。並且,一群工匠們在臨仙樓得了莫大好處,一陣陣的宣傳出去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加入進來。每天都有人來臨仙樓門前蹲點,詢問缺不缺工匠或是小工之類的。進進出出的,本身就在臨仙樓做事的工匠得人另眼相看,便也覺得頗為得意。
到得九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清晨,有縣衙的小吏過來通知許宣,說是桃李園裡眾才子聚集,劉知縣派他來找許宣過去。當時正在監工,對臨仙樓的裝修指手畫腳的許宣才想起很多日子以前同劉守義的某個約定來。
第158章 桃李園中(二)
桃李園,是巖鎮一些有身份、有地位計程車人們平素集會的場合。原本的名字叫清韻園,是屬於徽州吳氏的產業。吳氏祖輩曾於嘉靖初年任監察御史,因為直言敢諫,得罪了不少人。後來因為出了差池被人拉下來,心灰意冷之下,退隱徽州,嬉戲田園。他本身為人正直,學識過人,隱退之後,對同鄉後輩多有提攜、指點。據說曾經清韻園裡每日慕名前來求學的書生士子們摩肩接踵,後來吳公去世之後,為了紀念他,他的子侄、學生們便將“清韻園”改名為“桃李園”。久而久之,此處便成了巖鎮一帶比較有名的聚會場所,一些大儒過來講學,也多選在此處。
許宣過來的時已經快到正午,桃李園依南山而建,不遠處有豐樂河水流過蜿蜒而成的河灣,可謂是依山傍水,算得巖鎮有數的好地方。一路過來路旁的房屋對峙,粉牆黛瓦,鱗次櫛比,在繁華熙攘處有店肆恰到好處地點綴。街巷路面,時而全鋪石板,光潔平整;時而中鋪石板,旁砌卵石。
不僅如此,就變在深秋還顯得蒼翠的竹林和香樟樹時時可見,一路過去,可以見著祠堂的飄搖的香火,精緻的樓閣亭臺,偶爾也會遇見莊嚴大氣的牌坊裝點祖上的榮耀,園林之類的在這樣的環境裡偶爾陳雜。書院裡的讀書聲倒是聽不到了,不過原因也很簡單,許宣先前問過小吏,幾位在南京國子監裡任教的大儒一同前來,因此很多書生今日大概也已經去往桃李園了。
許宣如今也知道劉守義來徽州府任上是有目的的,八成是為了汪直遺留下來的東西。只是以劉守義的為人,若只是過來走走過場,大概也不會甘心。因此,總還是想著要做點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算得是大明朝官場裡肯幹事實的不錯官員了。
先前在錢府的晚宴上,他曾提出修建文會館的事情,原先以為只是為參加錢府晚宴找個藉口,說說而已。不曾想到,如今真的開始操弄起來了。“桃李園”雖然是不錯的講學之地,但是實際說來,還是屬於吳氏的私人產業,這樣子格局就小了。劉守義如今從南京那邊請來大儒,自然就要修一尊大廟。如此相得益彰,期年之後,十里八鄉都會有很多人慕名前來,人多了,人才就容易出現,到時候,也算的為劉守義的政績上添上一筆。
而另外的,便是大明朝如今對商人不太看重,劉守義雖然不至於保守到與商賈為敵的程度,但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階層精英中的一員,他所持的態度,自然也受大的環境影響。如今徽州商賈遍地,富甲一方,他藉機從這些人身上敲一筆錢來,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也算不得什麼。
桃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