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3/4 頁)
地方,微微“咦”了一聲。
牛峰換了乾爽的衣物走出船艙,正好聽到鄭婉儀的聲音,於是問道:“怎麼了?”
女子面無表情的朝對岸某一處指過去:“那裡!”
“呃”
臨仙樓裡,火光亮起來的時候,小二們還未曾反應過來,因此表情顯得惘然。但是片刻之後,終究意識到什麼,才驚呼著朝外面衝出去。
“走水啦!”
原本的一些客人,也趁勢退了出去。慌亂之中沒有人在意一個地面上躺著的,已經昏迷不醒的小二。他的額頭上,有一絲血跡滲出來,顯然是遭了重物的襲擊。
眼下的房屋雖然有著青磚黛瓦,但是終究是木質結構佔了主導。古代建築最大的問題便是防火,無論是皇宮大內,還是尋常人家,都有著同樣的困擾。這個時候,又被潑了桐油,火勢一下子就蔓延上去,隨後燒撩著一些裝飾所用的簾子,窗紙,,慢慢地將一棟樓籠罩了
整整一條街被驚動,人們跑出來,在街道上聚集,隨後望著不遠處臨仙樓沖天的火光,只是吶吶無言。
這樣大的火已經沒有救助的可能了。
柳兒在屋內睜開眼,沖天的火光,讓她覺得有些惘然。
第315章 冬晴晚焰(五)
水火無形。
冬日裡的氣候又比較乾燥,雖然方才下了一場雨,也只是將表面潤溼了一些。這個時候火從內部燒起來,吹一陣風過去,火勢終究還是無可避免地擴大了。即便後世,一棟建築物燒起來,也算是大型的火災了,要處理也是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情,何況眼下。在這個時代,應對火災更多的是在預防之上,待到真正燒起來的時候,大抵也是無法可想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防火似乎是一件與種族文明幾乎同步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記述之中,就有過將泥灰塗抹在、覆蓋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用以防火的法子——《墨子》、《左傳》等著述中均有過記載。
繼之而起的是夯土築牆使用磚石、用牆體隔火辦法,這是一直延續使用的。北宋時候還有《營建法式》這樣的書籍,算得上是古代消防領域的專著了,其對防火建築有專門規定的尺寸標準。
但是這些標準,在民間建築而言,一般是很少見到的。主要是用在皇城之中的鑾儀衛倉庫,用以儲存皇帝、皇后的鑾駕儀仗,每隔七間就空出一間,用三合土填實,直至房頂,形成一堵幾米厚的隔火牆。後宮之所以有“三宮六院”之分,除了等級觀念之外,更主要的目的其實也是出於防火的需要。
另外,古代城市中建立防火安全間距、消防通道,也是古代城市防火的重要手段。西漢時的長安,建城有專門的消防規劃;唐代以及眼下的大明,長安城中主街道以及宮城前橫街寬度都極為誇張,這一方面自然是威嚴的體現,但是防火的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便已經很小心了,但是明代宮中有三大殿曾發生三次被燒的情況,最後依舊是用加大相互間距的辦法來防火。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般建築風格之中,徽州的民居,用於防火的馬頭牆高出房頂,成為一大特色,在預防火災之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這樣的建築風格,即便在後世也儲存了下來。
但是眼下這場大火的原因是人為的,那麼也就不能按照一般的防火標準來丈量。
寒冷被陡然竄起的大火驅散了,但是人的心中並沒有因此覺得溫暖。臨仙樓的小二們從裡面跑出來,火光照應在他們的驚魂未定的臉上,心中都是冰涼一片。眼前是酒樓是他們眼下安身之所、是討生活的地方。火勢才剛剛起來,就變得很大,眼下即便反應快,但是能帶出來的財物終究是不多的。古往今來,即便很多深宅大院的豪門旺族,因為一場火災而覆滅或者一蹶不振的都不再少數。
不論明理暗裡,即便臨仙樓先前所面臨的危機,在小二心中其實也沒有什麼。錢可以慢慢賺,今日賺不了,可以擺到明日,今年賺不了,待到來年,終究是有可能的。但是望著被熊熊火光吞噬的臨仙樓,他們有些不知所措了。賴以生存的東西,眼下正遭到滅頂之災,這樣的結果很難接受,於是面色都露出幾分哭意。
“救火啊~~~”
即便知道已經是徒勞了,但是仍舊在做著一些努力,口中這般淒厲地呼號奔走。只是因為事先並沒有料到這樣的大火,完全是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即便有心,也沒有辦法做出有效的應對。
臨街的一些人家或是店鋪裡,人們倒是拿了一些盆、桶之類的器具,裝了些水,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