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5 頁)
常受到聯合國託管地委員會的批評。該委員要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建立政
黨,要立即取消10 名白人議員和另10 名指定的議員。委員會的這一要求又
一次打擊澳大利亞政府的種族主義的殘餘。
在1972 年澳大利亞大選前夕,工黨領袖惠特拉姆曾答應如工黨執政便以
最短時間實現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工黨在這次大選中取得了勝利。工黨政
府上臺後立即實踐其諾言。但巴布亞紐幾內亞組建一個國家最大的困難是來
自當地不同部落的相互仇視和已分裂成若干個單一的相互對立的州,並且在
布干維爾島出現了強大的分離運動。儘管有種種困難,惠特拉姆政府加緊工
作,並果斷地宣佈從1973 年12 月1 日起巴布亞紐幾內亞獲得完全的自治。
1975 年,巴布亞紐幾內亞首席部長M。 索麥爾宣佈英國女王是巴布亞紐幾內亞
的國家元首,從而一個新的獨立國家誕生了,並且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土著人自治和獨立的過程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種族主義
受到衝擊並衰落的過程。這對消除澳大利亞種族主義思想大有裨益。從此,
澳大利亞政府開始考慮解決澳洲本土上的土著人的問題了。
根據澳大利亞憲法,澳大利亞土人是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憲法第127
條規定:“在計算聯邦人口數目,。。土人將不計算在內”。巴布亞新幾內
亞在聯合國託管地委員會關懷下加速了自治的程序,這必然影響到澳大利亞
人考慮本國土人的政治權利問題。1966 年新上臺赫爾特總理決心解決這個問
題,他的政府透過國會頒佈的第一個法令就是舉行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藉以
授權聯邦政府在計算人口時也計算土著人,並給以法律權利。1967 年5 月27
日舉行公民投票,並得以透過,從而澳洲土著居民獲得到了公民權。
但是在給巴布亞紐幾內亞土著人和澳洲土著人以自治權和公民權的過程
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鬥爭還是有的。有一個由種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
組成的“右派同盟”,因來自南非的一批白人移民加入該組織而使其力量壯
大起來,自稱“澳大利亞納粹黨”並進行種族主義宣傳。與此同時一些年輕
人自動組織起來利用各種場合進行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在1961 年大選時,
澳大利亞的大學生,尤其是維多利亞的大學生去遊說議員反對白澳政策。幾
乎所有政黨的政治家們都被提問過對待白澳政策的立場,因而把反對種族主
義的鬥爭推向一個新階段。到70 年代初這一斗爭出現了新高潮。
1971 年6 月末,一個南非白人斯普靈保克球隊到達西澳大利亞首府佩
思。當即在澳大利亞掀起了大規模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遊行示威,並且球隊
到達那裡,示威就在那裡出現,南非球隊在澳大利亞成了過街的老鼠。同年
末,一個南非白人板球隊到澳巡迴表演。澳總理為避免再發生對抗,要求澳
大利亞板球管理委員會主席唐納德·布萊德曼想辦法解決,並提出政治與體
育分開的原則。布萊德曼雖然答應總理的要求,但又向他提出意見,說南非
搞種族隔離制度名聲太臭,希望今後澳大利亞政府拒絕接納南非種族主義的
體育隊。
1972 年5 月,皇家調查委員會向政府建議應向那些被牧場主從其漁獵區
趕走的土著人提供土地。為了爭回失去的土地,土著人第一次起來進行鬥爭。
他們在其領袖的領導下在首都堪培拉國會大廈對面草坪上建立了土著人“大
使館”,發誓要長期駐紮下去直到土著人獲得“土地權”。但鄉村黨和自由
黨堅決反對給土著人以土地,認為這樣做會導致南非那樣的種族隔離制度。
政府頒佈派警察強制驅逐和搬遷土著人“大使館”篷帳的法令,但未奏效,
相反卻招致大批土著人湧進首都,使政府十分被動,從而再次出現了反對種
族主義的高潮。
衝擊種族主義事件的不斷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