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部分(第3/4 頁)
之鑑不遠,中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敢和蘇聯叫板,而這離不開蘇聯的援助。wWw、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沒有永久的朋友,印度現在和蘇聯走得很近,也是基於自身的利益,焉知以後不會和蘇聯因為利益而翻臉。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核計劃必然要刺激巴基斯坦,引起南亞新一輪的軍備競賽,而印度和巴基斯坦離蘇聯都太近了。
印度真實的核計劃到底是什麼樣呢,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呢?實際上連黃曆也不知道,所謂的印度核武計劃不過是他基於後世的結果,加上情報部門的偵察,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下給予印度適時的政治打擊。而印度的核武計劃其實才剛剛開頭,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發展很緩慢,很多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不敢請求外國的幫助,只能自己死摳。
一直以來,印度都在追求和自身領土面積和歷史文明古國身份相匹配的國際地位。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這個世界最具影響力、最具權威機構的成員也就一直是印度一個強烈的願求。
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九四五年安理會組建之時印度還不是一個**的國家(此後其成員沒有改變)。印度將加入的唯一希望寄託在丘吉爾政府上。不過後者強烈反對印度的加入。更讓印度感到不可理解的是與自己面積、人口和經濟發展狀況相似的中國卻順利地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安理會組建之時,世界上還沒有核武器。不過隨後這些成員國都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而有核的北京新中國政府取代無核的臺灣早晚是大勢所趨,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是核俱樂部成員的既成事實將被牢牢確定下來,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政府。
印度前任武器計劃負責人拉賈。拉曼納在評論中就強調,印度強烈地希望被世界認知為一個強國。這在核計劃中起到的作用甚至比軍事和嚇阻需求更重要。對於印度人來說,他們認為不是討論是否應該製造核彈,如何製造才是重要問題。在印度人心目中,擁有核武器,這是一個證明他們古老歷史的聲望問題。同時,作為印度的科學家,他們很渴望向那些曾經忽視他們的西方對手展示他們也可以製造出核彈。
核計劃似乎成了印度大國情節的一個宣洩點,重返大國集團的一個工具和手段。不過這只是一廂情願。事實證明衡量大國的關鍵標準不在是否擁有核武器,而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水平。
印度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所謂最大民主國家的核計劃決策竟然只是一小部分人做出的。實際上,整個決策過程沒有公眾或立法部門的參與或監督。印度核計劃從一開始就只對總理辦公室開放。只有總理本人和一小部分他選出來或任命的人才在計劃發展過程中有發言權。這就直接導致印度核計劃的道路充滿著“隨意性”。不過印度有一群執著的科研人員,他們才是印度核計劃的中堅。
一九四七年八月,印度**。為了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釷資源,尼赫魯總理發起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兩用三階段的核計劃。計劃的主要目的就是生產出廉價的電。不過研發一整套電力生產系統也就不可避免地讓印度獲取到了核武器製造技術。
一九四八年,印度原子能機構成立。尼赫魯總理宣佈:“我們發展核能不是為了戰爭。該計劃的目的是和平的。當然如果形勢所逼,我們也決不會多愁善感,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它。”尼赫魯這段帶有複雜情感的演講預示出今後十年他的核政策。尼赫魯在國際政策中有著十分卓越的成就,建立了不結盟運動併發起了核裁軍。然而,他拒絕了在其他國家保有核武器的前提下銷燬自己國家的核武器,並支援提升印度武器潛能的計劃。
一九五四年,印度開始了核武器研製。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印度一直都鼓勵自給政策,是世界上最自給的大經濟體。印度核計劃也是這樣,沒有進口任何核燃料。由於國內鈾資源有限,但釷資源很豐富(增殖反應堆一種潛在的燃料),因此印度核計劃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增殖反應堆燃料迴圈的研究。增殖反應堆需要高濃縮裂變材料來作為反應堆的燃料(要麼是高濃縮鈾或高濃縮鈽)。這就為鈽分離能力的研發提供了一個和平的解釋。不過印度首個燃料再處理工廠建立的主要動因應該還是核武器獲取。
六十年代早期,印度對中國的擔憂開始加重。從一九五九年開始,印中之間的邊境局勢開始日漸緊張。一九六二年初,雙方在邊境地區大量屯兵。此時,印度已經知道了中國的核計劃,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核計劃的發展。一九六二年年底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敗北,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